嗅觉是动物的重要感觉之一,动物机体通过嗅觉感受器探测外界环境的气味分子。下图A表示组成嗅觉感受器的嗅觉受体细胞,图B表示该细胞膜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请回答有关问题:
(1)气味分子与嗅纤毛膜上的气味受体蛋白结合时,纤毛膜的______通道开放,使膜内侧发生B图中______段(填字母)的电位变化;当反射发生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_(“双向”或“单向“)传导。
(2)许多哺乳动物能辨别出种类数以千计的不同气体。但实验检测表明:每一个嗅觉受体细胞都只拥有某一种特定的气味受体蛋白,这项实验不需要检测:______(填字母)。
A.每一个嗅觉受体细胞拥有的气味受体基因数量 |
B.各种气味受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C.每一个嗅觉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基因的转录状况 |
D.每一种嗅觉受体蛋白的结构特异性 |
E.每一个嗅觉受体细胞的嗅觉受体蛋白分离比较
为研究根系低氧环境对网纹甜瓜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科技工作进行如下实验:
①选择生长健壮的甜瓜幼苗,随机分为A、B、C三组,进行无土栽培。
②A、B、C三组根系供氧浓度分别为21%、10%、5%。其它栽培条件都相同
③持续供氧处理后的10天、20天、30天,测定各组根系的呼吸作用速率、根细胞苹果酸脱氢酶(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活性、乙醇脱氢酶(无氧呼吸有关的酶)活性、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理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用SP-2溶氧测定仪可精确测定溶液中溶解氧的变化值。如要利用SP-2溶氧测定仪测量叶片光合速率,可将叶片剪成1×1cm2后,在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测得缓冲液中溶解氧的单位时间增加值即为叶片的__________速率,若要获得叶片的真光合速率,要先测量叶片的________速率,具体做法是要在一定温度和________条件下测量缓冲液中溶解氧的减少值。为排除叶片组织中原有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叶片要先进行________处理。
(2)图甲是利用SP-2溶氧测定仪测得根系呼吸速率。图乙是植株根细胞内乙醇脱氢酶活性变化,该酶所催化的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结合图甲、乙分析,在低氧环境,根系细胞两种类型的呼吸速率变化是_________,实验中还测量了30天后各组植株的干重和果实含糖量变化,发现10%、5%低氧处理植株的干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l)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
氨基转换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也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2)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与正常细胞相比,①~④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填编号),代谢途径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合成DNA和蛋白质等重要物质提供原料,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过程(填编号)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变过程中
A.速率是稳定不变的 | B.都有水的产生 |
C.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 D.反应的部位都相同 |
红树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潮间带,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还是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及鸟类栖息繁殖的场所。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选取未受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的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该小组还研究了红树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由上表结果可知,该调查研究的名称是;
可得出的结论是:a.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
(2)薇甘菊与红树之间的关系是。从光滩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
(3)据上图分析,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途径⑤是指,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
(4)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W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能构成群落的是。若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
(2)图乙中的a、b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b。图乙中,能量被W摄入量为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c中的能量为e,b的能量为f,则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
(3)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甲昆虫天敌数量;乙昆虫天敌数量。
(4)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丙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丁所示。通过比较图丙和图丁可知,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