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淡定是做人的需求》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在生活中,人们时时都在为理想、信念、追求、欲望、诱惑所累。有时会荡气回肠,有时会黯然失色,有时会乐不思蜀,有时会遍体鳞伤。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为之奋不顾身的寥寥无几,总是在“芝麻、玉米、西瓜”之间犹豫、徘徊、旋转。“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时有发生,“狗熊掰玉米”之态常常存在,什么原因?无外乎是人生缺少一份淡定与洒脱。
②淡定是一种顿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事事春风得意,那必然不是生活而是白日做梦。试想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多少能够如愿?人生的痛苦,“得不到的东西想要,得到后觉得不过如此,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有多少在生活中上演?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淡定之人才能品出其中的青甜香郁。人生千回百转,蓦然发现,独抱荒凉,倚水清歌,反倒是一种淡雅与真谛。
③淡定是一种坦然。世间追逐名利,总只是来回转手的戏法,楼兰古城的繁荣那只是从前,海滨的渔村而今成为现代化城市。尘世纷繁的浮扰,缺少的是坚守与淡定,只有淡定,才能认清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淡定才能抵制繁杂的诱惑与邪念。人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个是苍鹰,一个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有傲人的翅膀,而蜗牛没有翅膀却能登顶因为它有一种淡定与宁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下云卷云舒”,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④淡定是一种精神。灯红酒绿的绚烂让人们遗忘了返璞归真的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良言,依然是黄钟大吕,警示后人。
⑤心中与世俱来的那方净土却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今天所在乎的名利在时间面前都是过眼烟云,放不下,便痛苦,放下了,便释然。一位诗人说过:“只要梦想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如果能找回心中的那份淡定,便找到了人生的姿态,一种精神的皈依,一种价值的高度。
文章第①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⑤段画线句子不能证明论点,请你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小事偶然,而爱却从不偶然,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动力。
  童年时我住在乡下姥姥家,每天的“任务”,就是率领表哥与一群孩子,在村子里疯玩儿。姥姥说,你哪有个女孩的样子哟!直到上小学,我才被母亲接回城里。
  那是一段烦恼的日子。我不习惯规规矩矩坐在教室,更不喜欢按部就班吃饭睡觉,每天最快乐的时刻,就是老师说“放学”的时候。我拎起书包,兔子一样冲出教室,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早就抛到了脑后。
  没有做作业的后果是罚站。我晕晕乎乎站半天,什么课也听不进去,到了晚上,作业依然不做。老师把母亲叫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回家训我,你哪有个女孩的样子哟!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我都在母亲的监督下做作业,那感觉像是上刑。
  可我常常忘了作业是什么了。在母亲严厉的目光下,我将书包里的东西一骨脑倒出,翻着书本装模做样作痛苦思考状:作业是什么呢?终于想不出来,母亲叹口气,转身出去,她帮我问作业去了。我在床上翻跟头,等她回来。
  这样的故事,一周都要重复几回。
  一天晚上,似乎是个奇迹,我竟然记住了作业。王小莉的妈妈偶然来我们家,和妈妈在门口说着什么。我在屋里听得很清楚,王小莉忘了作业内容,她妈妈来问我。居然有人来问我作业,我的心情爽极了,忍不住仰起脖子大笑三声。妈妈进屋来,轻轻捅捅我,趴在我耳边说,先叫阿姨。我大大方方走到门口,先问一声阿姨好,再告诉她作业是什么。王小莉的妈妈亲切地摸摸我的头,说,记得这么清楚啊!谢谢你,王小莉向你学习!
  王小莉的妈妈走了。我回味着她的话,那么温柔,那么慈爱,她居然说,王小莉向我学习。要知道,王小莉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最喜欢她,总是叫她领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那天晚上,我的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妈妈表扬了我,说,以后每天都要好好听讲,记住作业,说不准,哪天又有同学来问你作业……妈妈还为我准备了一个记作业的小本子。 也许就是从那天起,我再没有忘记过作业,把该做的事,都记在小本子上,包括让妈妈给我买一个石榴吃这样的琐事。渐渐地,我从一个顽皮的孩子,懂得了认真与上进。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习惯把要做的事,一条条记在本子上,然后,一条条完成。不仅如此,做事有条理成了我的特点,在策划公司10周年的庆典时,我把各种事项考虑得全面而周到。庆典结束受到老总表扬的时候,我一下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个偶然的晚上。 我不禁感慨,人生由无数小事组成,有些小事,看似偶然,也似乎无足轻重,却能促成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进而造就一个人的品质。
  把感慨说给王小莉听。如今的王小莉,在一家外企做金领,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没想到王小莉哈哈大笑,她说,哪里是我忘了作业?那一次,是你妈请我妈上演的双簧…… 我一愣,继而,感动溢满我的心。是的,小事偶然,而爱却从不偶然,它是一个人成长与成熟过程中最温暖的动力。
文中姥姥和妈妈都说我“哪有个女孩的样子哟”,她们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从“那一次,是你妈请我妈上演的双簧……”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是怎样的人?
“每天晚上,我都在母亲的监督下做作业,那感觉像是上刑”,为什么我的感觉是“上刑”?
母亲叹口气,转身出去,她帮我问作业去了“表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居然有人来问我作业,我的心情爽极了,忍不住仰起脖子大笑三声。”请你揣摩一下“我”的心理。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文从哪些方面描摹了春天的景象?
选文中“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仿照例句,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示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一词,从触觉角度描写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富有感情。)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体现了“风”的什么特点?
选文(2)段细致的描写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学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快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本诗选自诗集,该诗集受印度诗人的影响而写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三)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①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所在的海域,发生过众多起神秘海难。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②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的变化洋流。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
③2007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专程到印度洋“无底洞”科考,考察的科学家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尝未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无底洞”海域海水振动频率高且波长较短,而其周边附近海水则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引力场,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探测到29艘大型失事船只,平均每海里失事的大型船只高达4.5艘,假如以每艘海难船罹难30人计算,就有惊人的870人葬身“无底洞”
④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里亚岛的阿哥斯托港附近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人们称之为地中海“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家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替海水做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他们把130千克负有特殊使命的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抛掷入旋转的海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颗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所吞没。
⑤科学家们对这次实验寄于极大的希望,他们渴望着把其秘密揭穿,哪怕能在附近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也好。然而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竟然会没完没了的“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又流到了哪里?地中海“无底洞”成了千古之谜。
回答问题:
海洋“无底洞”的神秘之处具体表现在哪里,请选用文中原话回答。
文章对海洋“无底洞”,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分析第④段加点词“据估计”,具体说说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 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回答问题:
把握文意。简要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从记叙顺序的角度,解答:文章第⑥⑦两段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品味词句。分析第9段中画线句所表达的感情。
概括主旨。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