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临江,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名曰天桥,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进中书省右丞。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被:表被动 |
B.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 |
C.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
D.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次:驻扎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有志向,受到明太祖的称赞;在鄱 阳湖大战中有功,太祖给他赐八个字。 |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曾经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 子率官员迎接他。 |
C.因为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 得百姓的爱戴。 |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 |
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兼爱中》)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社会动荡、国家败亡的原因,墨子认为是,孟子认为是。
结合现实生活,简要谈谈上述两种思想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送会稽金生序 [明] 宋濂
余居京师十余年,四方贤士从余游者众矣,晚得某生之才。余爱之既甚,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无不爱也。今年,某生以其友太学郭生睿来见,郭生与某同邑,出其文数十篇,读之,善驰骤①可喜,与之语,义理蔚然②,余又爱之。既而郭生又以其同舍会稽金文举访余,且称文举交朋友有义,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善为诗,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③,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④,伤至公之道。益知某与郭之交荐其友为可爱,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注释】①驰骤:指才思敏捷,善于驾驭文字。②义理蔚然:指言辞有文采,华美。③枥:通“栎”,劣质木材。④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句中“排” 与之同义。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称:称道,称赞 |
B.举世不一二见举:整个,全部 |
C.年少则恶其分吾誉恶:厌恶,嫉妒 |
D.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取:取得、得到 |
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B.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C.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
D.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会稽金文举的序,属于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
B.金文举是郭睿的同乡同学,很有朋友之义,又爱才,善为诗,当时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作者也喜爱他的诗。 |
C.作者感叹这个时代少有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像灵芝一样少见和难得。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忌才妒才,作者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 |
D.本文借金文举的“爱才事才”来批评那个时代中“无才者忌才”的现象,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人能“识才爱才”。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
②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
③其可不加爱乎?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上述两段文字都从(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 |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忿忿:愤怒、怨恨 |
D.其身之可爱爱:爱惜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而不怒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
C.非子房其谁全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D.而忧其度量之不足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却脾气暴躁,不能忍耐。 |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2) 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10处)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