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王叔玠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王叔玠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 | 
| B.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存:想着,思念 | 
| C.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贼:杀害 | 
| D.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叔玠“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②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⑤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       ⑥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
| A.①②④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王叔玠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 B.王叔玠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 
| C.王叔玠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 
| D.王叔玠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叔玠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
译文: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傈。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穰苴发疾而死。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乃荐田穰苴乃:于是 | 
| B.晋师闻之,罢去罢: 退兵 | 
| C.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亡:逃跑 | 
| D.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害:忌妒 |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 
| B.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 
| C.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 
|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 
| B.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军门,而是与亲戚等饮酒,直到日暮才到。为严明军纪,穰苴不因他是景公的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 | 
| C.司马穰苴亲力亲为,与战士同甘共苦,全军士气大振,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奋勇地参加战斗。晋国、燕国的军队闻风不战自退。 | 
| D.田穰苴带领军队凯旋,还未到国内,就解除了战备,取消了战时规定号令,宣誓立盟之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与诸大夫到城外迎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2)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文言文阅读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 ,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变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 
| B.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 
| C.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 
| D.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 
|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 
|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 
|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 
|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 
|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②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
  时炀帝将改置宗庙,亮奏议曰:“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详立别图附之。”议未行,寻坐与杨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玄感所礼,降威定县簿。当时寇盗纵横,六亲不能相保。亮与同行,至陇山,徽遇病终,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慨然伤怀,遂题诗于陇树,好事者皆传写讽诵,信宿遍于京邑焉。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及举灭,太宗闻亮名,深加礼接,因从容自陈。太宗大悦,赐物二百段、马四匹。从还京师,授秦王文学。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应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劳帝业,旰食思政,废寝忧人。用农隙之余,遵冬狩之礼。获车之所游践,虞旗之所涉历,网唯一面,禽止三驱,纵广成之猎士,观上林之手搏,斯固畋弋之常规,而皇王之壮观。至于亲逼猛兽,臣窃惑之。何者?筋力骁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挫其凶心;长戟才捴,不能当其愤气。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高祖甚纳之。
  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致仕归于家。卒时年八十八。太宗甚悼惜之,不视朝一日,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旧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 | B.亮亲加棺敛,瘗之路侧瘗:埋葬 | 
| C.信宿遍于京邑焉 信宿:两天时间 | D.军中宴筵,必预欢赏预:事前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 B.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 C.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 D.如或近起林丛未填/坑谷骇属/车之后/乘犯官骑之清尘/小臣怯懦/私怀战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亮年幼时聪颖过人,博览全书,过目不忘,祯明初年,担任陈朝尚书殿中侍郎,陈朝灭亡,归顺隋朝。 | 
| B.褚亮针对隋炀帝要改置宗庙进献奏议,他认为如果依照周制,于情于理均不合理,而汉朝礼仪不能采用。 | 
| C.薛举称帝,重用褚亮。等到薛举灭亡,听到褚亮的名声,唐太宗招贤纳士,礼遇了褚亮,并重用了褚亮。 | 
| D.褚亮上疏劝谏高祖的冬天狩猎的行为,太祖很认真地采纳。十六年,加官进爵,去世后,太祖扼腕痛惜。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2)虽孟贲抗左,夏育居前,卒然惊轶,事生虑表。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文段一)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文段一)
 (3)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文段二)
 (4)志情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倍惭悸卒。(文段二)
 (5)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文段三)
 (6)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文段三)
 (7)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文段四)
 (8)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文段四)
文段四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赞曰:危难之际,两军方争,专城之将,国家之轻重系焉。李师夔非有君命,为众所推,又能全活其人,犹有说也。沈璋以片言降张觉,一善足称,何可掩也。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凡应试者、中试者皆称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 | 
|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C.缘坐,是指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一项特殊归责原则。 | 
| D.致仕,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璋为人谦恭,以国事为重。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为母守丧未满,就加入征伐宋的大军。 | 
|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持潞州事务,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职责所在。 | 
|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朝廷嘉奖他;担任太常少卿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 
|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平阳同知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