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王叔玠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王叔玠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确
B.叔玠推诚纳善,每规益,帝益任之。存:想着,思念
C.庐江不道,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贼:杀害
D.伎不进,数被让:责备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叔玠“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叔玠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②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⑤彦博惧,谢罪,叔玠不谢       ⑥时王叔玠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叔玠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B.王叔玠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C.王叔玠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D.王叔玠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叔玠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
译文: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 ①挟:倚仗。
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B.及定而视焉少:稍微。
C.然而惠然临见:看见。
D.难而可喜工:精巧。

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3分)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讱:言语迟钝。②无责:不值得责备。③实:结果。
对于“言”,孔子和孟子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
孟子为何重视“言”?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爱莲亭记
[清]邱兢
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湖与运河止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舟行数十弓,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盖实景也,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殆移我情矣!”
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舟子曰:“时不及矣!”遂止。
嗟夫!世之鹿鹿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注】①郡:指淮安。②弓: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③渔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④鹿鹿:即“碌碌”。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与运河止一堤间:间隔
B.登舟遥望焉甫:刚刚
C.坐于清风阁延:邀请
D.一苇航之耳直:遇到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
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
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
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
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
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
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B.后湖澄澈浩渺,堪比大明湖和西子湖,却少有人至,可见世人重名轻实。
C.作者在描写优美湖光山色之后,告诫世人不要因为忙于俗务而错失美景。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作者一行游览途中的多个景点描绘了出来。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译:

(2)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招致
C.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欲无厌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