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择诸路使者令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之遣:发配
C.不肯偿所逋:拖欠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阻止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3分)   (   )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②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③,而群诡为仆人④,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⑤,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⑥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⑦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⑧,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⑨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徐芳《雷州盗记》)
[注释]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徐芳,清初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诺皋广志》。 ②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 ③持牒(dié)往:拿着公文前往雷州。牒,公文。 ④诡为仆人:诈称是仆人。诡,假装。⑤其寮属及监司使:他的部下和上级。寮属,部下。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在所派监察区内巡回监察,行使检举官吏的罪状的权力,必要时在监察区内设署。  ⑥ 捽(zuó):揪。 ⑦胥(xū):都,全。⑧狱具如律:按法律定案。狱具,定案。 ⑨东陵生:作者自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黠:
②亡何,守之子至亡何:
③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白:
④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向: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用法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用法①②意思均不同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6.作者借这个故事要抨击和讽刺的是(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矜其诖误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二十余万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暂:暂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司刑使相次而至 B.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不赂者以赂者丧
C.何征发之不赴 D.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大王为何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囚) 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 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 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 D.(我) 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4.下列四组中,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
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 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严词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
陷,降为复州刺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 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
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裴矩字弘大,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对待,接待。
C.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下任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咸私哂其矫饰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