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但低排放的新能源车却没有这么辉煌。以杭州为例,杭州机动车保有量从2000年的39.6万辆一路飙升至2010年11月份的170万辆,但截至2010年8月,杭州运行的新能源车只有369辆。
材料二  据2010年北京车展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国内不少厂家已经或准备进入新能源车的研发与生产。对于新能源车的购买可能性,有七成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一定或有可能,具体要看价格和性能,只有两成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可能或根本不可能。
材料三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2010年8月,国家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央财政下拨千亿元分批投入新能源车发展,并通过税收、购车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结合材料,说明国家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义。
(2)新能源汽车产业尽管还只是蹒跚起步,但前景看好。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制定和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是这一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的两步:
①《行动计划》(草案)提交北京市人大审议批准②《行动计划》向市民发布征求意见。
(1)根据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决策的一般程序,把上述两个步骤的序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面的空格中。

(2)上述《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程序,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3)结合材料二,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材料三网上购物以其方便实惠成为一种时尚,但高中女生小曹最近在网上购物时却遭遇陷阱。她通过网上银行向某一网站支付920元钱购买一台复读机,拿到货物时却发现是劣质产品。当她打电话向工商局举报此事时,工作人员显得很不耐烦,匆匆回答说:“法律对这方面规定不具体,我们不管!”
(4)结合材料三,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网络购物陷阱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6分)

在上海.启东之间架设一座跨江大桥,是通沪两地多年的梦想。2009年2月28日,沪苏两地之间的第一条跨江快速通道――崇启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由于位于长江河口段,江宽潮急,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质条件等非常复杂,工程施工遭遇极大挑战。工程指挥部和施工建设团队从实际出发,发扬共克难关的创业精神,于2011年4月15日完成了崇启大桥江苏段的建设。目前, 崇启大桥上海段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据介绍,接下来的三个月是崇启大桥上海段施工的关键期,施工人员正按照天气情况科学安排施工进度,确保提前完成工程建设。
崇启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一条重要便捷的通道,这必将对长三角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发挥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效应,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答三点即可)

材料一:随着中国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用工荒’将会更多地表现为‘技工荒’。”当前,我国高端人才缺口大,影响自主创新成效,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更为产业结构调整所急需。
材料二:在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认识工人的价值。蓝领工人,是各大产业的主力军,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创新之路并非按传统思维仅仅盯住或依赖科学家、发明家、科研院校等方面的科研发明成果,应该眼睛向内,积极支持、推进、鼓励在企业工作的一线人员搞发明创造。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重视蓝领工人创新的经济意义。

“蹲点”“一线”“民声”“民情”“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自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迅速行动,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接地气的新闻才有影响力,走基层的文化才能走进民心”。

“微公益”一呼百应,“微力量”细水长流。
2011年4月,网上发起了一项名为“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旨在倡议每天捐赠三元钱,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让孩子们免于饥饿,专心学习。
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免费午餐”活动迅速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不到半年,筹款近1700万元,86所中小学的一万多个孩子吃到了美味又营养的午餐。这种自下而上的慈善模式,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其中,慈善行为成为了“草根”阶层的道德竞赛,形成一股庞大而持久的公益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慈善模式如何形成庞大而持久的公益力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