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政治家在一次会议后说:“会议的结果是对印度支那、东南亚和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贡献,这些结果令人信服她证实了国际上的一切分歧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得到解决的。”这次会议
| A.中国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指导 |
| B.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转交 |
| C.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
| D.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结束“两个凡是” |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 C.提出“一国两制” |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历史 |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
| 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
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B.苏联政局动荡 |
|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作风专制 | B.局部改良 | C.脱离实际 | D.理论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