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 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C.“除井田,民得卖买” |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发表求同存异方针 | D.向不结盟政策转化 |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温家宝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没有世界的和平稳定,就难有人类的发展进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下列历史事件或主张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③越南战争 ④中国军队参加海地维和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欧洲联合、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振兴,最主要的意义是 ①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②形成了与美苏抗衡的新力量③发展中国家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④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