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回答下列各题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是( )
A.秋分 | B.霜降 | C.寒露 | D.白露 |
从5月20日开始,1万多台收割机陆续赶赴麦田进行一年的夏粮抢收,金黄的麦田与青山绿水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道风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吉林 | B.山东 | C.北京郊外 | D.安徽 |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完成第题。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资金密集型产业 | B.技术密集型产业 |
C.劳动密集型产业 | D.资源密集型产业 |
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 | B.水源不足 |
C.夏季气温偏高 |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
读下图,完成题。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 B.耕地、草地、林地 |
C.草地、林地、耕地 | D.草地、耕地、林地 |
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 B.机械化水平高 |
C.水热条件好 | D.人均耕地多 |
2011年2月23日,山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山西将出台多项政策,重点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着力构建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读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完成题。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 |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
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图(A地形区发育一河流)。回答题。对A处河流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汛期短,水位季节变化大 |
B.河流水量大,航运价值高 |
C.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 |
D.结冰期长,开发价值有限 |
该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造成土地沙化 |
B.黑土流失,造成养分降低 |
C.过度用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
D.海水倒灌,造成土壤盐渍化 |
图示中1图是某著名湖泊,2图表示其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题:图2所给的信息说明()
A.4、7两月的水位差比1、4两月的水位差大 |
B.4、7两月的水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面积差大 |
C.4、7两月的水量差比1、4两月的水量差大 |
D.4、7两月的盐度差比1、4两月的盐度差大 |
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
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 |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 |
该区域不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 B.次生盐碱化 | C.沙尘暴 | D.酸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