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小题2分)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蒋慧明
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再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耻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雅俗共赏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而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
B.雅俗共赏讲究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兼顾,内容上要生动活泼、大雅若俗,形式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给人以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D.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当前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2分)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C.曲艺工作者应该向侯宝林、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钟研究的历程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
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
观察,发现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
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
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
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了3条波浪形的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协奏曲。
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
物钟”一词。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
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
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和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
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
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个科学之谜。现在有外源说、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综合说等。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
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
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
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
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一下,如在与地球自传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
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
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综合说则强调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已经发现了若干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
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
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
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
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
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l0大科技突破之一。
节选自2007年8期《百科知识》
下列有关“生物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钟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谱写成的一曲生命协奏曲。
B.有人认为生物钟位于松果体上,与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有密切关系。
C.生物钟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心理及行为等现象。
D.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应是能随光周期改变而变化的“时钟”基因。

依据文意,下列关于生物钟形成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等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现象。
B.在变温和与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人的生命节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生物体发生周期性循环节律的活动。
D.实验表明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改变的“周期”基因与生物钟的产生有重要关系。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期”基困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说明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可能在一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
B.人和仓鼠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其生命节律都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科学家已在实验中证明“时钟”基因在人类控制自身情感及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生物钟基因是一种核酸发生变异的“时钟”基因,有调节生物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这种话”所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下列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表述,属于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B.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C.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D.昆虫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境丧失的原因包括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这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面积大大缩减,从而直接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生境的丧失导致野生动物大块连续的栖息地被分割成许多个片断。这种片断化导致了以下情况:第一,片断化的生境具有更长的边缘与人类接壤,人类、杂草和家养动物(如家猫、家狗和山羊等等)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森林,不仅导致边缘区生境的退化,还大大增加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第二、有些动物需要轮流利用不同区域的事物资源,有些需要多种生境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或者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例如草食动物需要不断迁徙以满足足够的资源,并避免对某一块区域的资源过度利用。但是当生境被隔离后,动物只能留在原地,不仅因为过度利用导致生境退化,还会因为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或导致死亡。第三,各个片断之间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和交流,这种状况导致小种群出现,长期下去,这些隔离的小种群的遗传水平会下降,出现近交衰退等系列问题,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地区性的种群灭绝。野生动物扩散能力的降低,也会对植物扩散产生影响,因为动物的活动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植物状况受到影响,自然会反过来作用于野生动物。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大熊猫。由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导致大熊猫难以抵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包括正常的周期性变化,如每隔60——70年的竹子的大面积开花,这是竹子维持其生存的策略,因为依赖竹子,特别是以竹笋为生的物种很多,旺盛的竹林养育了各种大量的动物物种。这些动物的数量过多最终会抑制竹子的生长。大面积的竹子开花和枯死,导致这些物种的个体死亡或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会大大减少当地物种的数量。但在一个地方不会是所有的竹子都同时开花,因而总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保存下来。竹子通过有性繁殖使自己的遗传多样性得到复壮,因此,当地食竹子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为竹子的旺盛生长提供了条件。几十万年来,大熊猫适应了竹子大面积开花的正常生态周期。在正常状况下某地竹子大面积开花反而有利于促进大熊猫迁移和种群之间的交流,有效防止近交衰退,并淘汰老弱病残个体,促进大熊猫种群的繁衍。
下列对“生境丧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是生境丧失的原因。
B.生境丧失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的面积大大缩减。
C.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是物种地区性灭绝或数量下降的反映。
D.生境丧失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边缘区生境的退化和人类、杂草和家养动物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是生境片断化的结果之一。
B.生境退化是动物只能留在原地,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并且由于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或者说导致死亡。
C.小种群是由于各片断的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造成的,长期下去,会出现近交衰退等系列问题。
D.动物的活动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野生动物扩散能力降低了,植物扩散能力也会降低。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野生动物大块连续的栖息地被分割的片断越多,对野生动物的繁殖、生存越有利。
B.要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片断化和减少生态退化就只能退耕还林。
C.一种植物的扩散或者灭绝与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的降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D.熊猫栖息地如果被分割或减少,当当地竹林大面积开花时,反而会导致生态危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块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尖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一一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特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边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托迈”是在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B “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C “托迈”是距今六七百万年前的阿法种原始人类头盖骨化石。
D “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下列能作为“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A 它的颅腔很小,与黑猩猩的差不多大。
B 它的颅腔的下半部分较平,不具有突出的颌骨,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
C 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与原始人类的很像。
D “托迈”生活于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托迈”的发现,就意味着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300万年。
B 在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地理隔离因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C 对“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 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而且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比如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发现的已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1.

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3.

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

4.

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