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大业中,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溃。通势,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文,固辞,改工部。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势,或说之降蹙:窘迫,危急
B.帝曰:“何相见晚邪?”劳:安慰,慰劳
C.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赉:赏赐,给予
D.自以不文,固辞习:学习,研究

下列全能说明屈突通忠于隋朝的一组是 (  )
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③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   ④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
⑤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⑥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直言进谏,用心良苦。他受命检查陇西放牧情况,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相关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B.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内外亲属触犯了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他的弟弟也同他一样方严。
C.屈突通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不与之交战,似乎表现出怯意,后来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D.屈突通不爱财物,清正廉洁。当时贼珍用山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掠取,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一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不识皆称之日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军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掌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多:赞美
B.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直:通“执”,掌管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贷:宽恕
D.疾革,几而坐隐:靠,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识不识皆称之日师鲁
人佣耕
B.通知今古,长《春秋》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疾革,隐几
图穷匕首见
D.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减边用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尹洙的和不认识尹洙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数年,但仕途并不是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3)而元吴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D.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夫晋,何厌有?
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厚,君之薄也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夜缒而出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烛之武虽然有年轻时不得重用的牢骚,但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D.“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孔子主张的“孝”必须具备的条件。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天兴元年,哀索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思诚咏白堂记
【金】王若虚
有所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问,而榜以“咏白”。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一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胄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始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以“咏白”榜:题署
B.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诵诸其口也讽:背诵,诵读
C.今子方皇皇禄之计干:追求
D.未免有心而驰骋乎其外侈:奢侈

下列各组语句中,能体现高思诚“学焉不似”的一组是
①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④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
②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⑤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③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⑥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仰慕别人的人的例子:他从品行、技艺所长、服饰仪度上进行模仿,甚至连姓名也更改的和所仰慕的人一样。
B.高思诚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爱他的诗,在书房的墙上悬挂了白居易的诗,把书房题名为“咏白”,并以此向王若虚炫耀。
C.作者对高思诚的为人和作诗与白居易的为人和作诗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高思诚当前的心态及写作风格与白居易还相差甚远。
D.作者虽然批评了高思诚雕镌粉饰自身的做法,但也认为高思诚年轻豪迈,如果假以时日,广博学问,达到白居易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可能。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2)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
(3)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