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
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 ④倡导文学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
《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其中“千耦其耘”的含义是:千对农人在耕地。下列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耕作现场的是()
A.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 B.使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驶的犁 |
C.使用耕耙耱技术碎土 | D.使用比较粗笨简单的木制、石制工具 |
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意,不正确的说法是()
图 11945年图2 1965年图3 1989年
A.图1: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 |
B.图2:柏林增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
C.图3: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英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本崛起③中国力量增强④不结盟运动兴趣⑤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