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
|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
|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
古罗马流行的观念:他们的法律制度,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 罗马皇帝曾有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这表明( )
| A.法律都是国家主观意志的表现 | B.罗马法维护罗马全体人民利益 |
| C.法律制定应遵循客观经济社会规律 | D.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间处于对立状态 |
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其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
|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 | 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
|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 | 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
19世纪末西方各国民主政治各具特色,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 A.英国首相与国王权力相当 | B.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权力大于国王 |
| C.美国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 | D.德意志宰相代替皇帝行使权力 |
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员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其影响是( )
|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 B.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
| C.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 D.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