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初,国民党广州党部发行了一本名为《风俗改革丛刊》的书,书中写道:“每届废历岁聿云暮,腊鼓摧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个不的办‘年货’:有钱固兴高彩烈,无的也勉为凑趣……;熙来攘往,络绎于途,以有用之金钱,作无谓之消耗,即令罗掘俱穷,当衫当裤,也要求‘顾住体面’,做到‘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这种无意识的举动,真是愚不可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民间传统的力量实在强大 | B.过旧历新年是落后的行为 |
C.政府并没有完全禁止旧历 | D.普通民众按旧历规划生活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
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 B.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
C.“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 |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
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才被废除。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
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之际,以“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为主题的翠亨论坛于2011年9月7日在孙中山先生故乡举行。有学者提出要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 B.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
C.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 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