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于而立之年暴亡,因其绝嗣而采取变通办法选择其堂弟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在世宗登基后,出现了“大礼议”。争论的结果是以杨廷和等旧臣的失败而告终,世宗趁势清除旧臣势力,确立了与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的政治互信,重建了嘉靖政坛新的人事格局。世宗以孝宗之侄的身份君临天下,宣告了孝宗帝系的彻底断裂。由此,一方面,世宗完全可以不因父死子继而对孝宗诸帝的因循败政再三回护,使世宗君臣对孝宗统治的理智反思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宗以特有的自信赢得了大礼之争,清除了自恃“拥立”之功的杨廷和集团,疏远了慈寿皇太后,拥有了政治主动权,具有了极大的自信和革新的勇气。
材料二 英宗即位诏书所列宣德弊政为40条,景泰帝所列正统33条(即景泰帝列举了明英宗的3 3条弊政。下述均为列举前代弊政条数),英宗所列景泰34条,宪宗所列天顺43条,孝宗所列成化44条,武宗所列弘治44条,世宗所列正德80条,穆宗所列嘉靖29条,神宗所列隆庆43条,光宗、熹宗所列万历73条。由此可以看出嘉靖改革的效果。
——以上材料据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嘉靖改革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嘉靖统治时期的状况,并据此简评嘉靖改革。
(13分)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 “存天理,灭人欲。” 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分)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材料三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 “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它表达的思想内容。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思想,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多方面概括这两场运动的相同点。(至少三点)
(4)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的是指什么?你如何看待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 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当时什么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