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凑(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
17世纪,明清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段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并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
(2)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何意义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 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 |
167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四)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四)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一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宜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那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2)分别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3)并简要概括这些变化给后人的启示。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当欧洲发生前两次解放思想运动时,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什么现象?
(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思想解放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言论 |
言论者 |
思想核心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
②“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
③“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1)根据下面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6分)
(2)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受。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
(3)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思想怎样的特点? (2分)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3分)
(4)儒家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