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其一,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其二,所有阁员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其三,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
──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制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和历史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和发展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98年8月13日,康有为向光绪帝上《请禁妇女裹足折》……详列缠足的残忍与痛苦,认为这是非人道的……“吾中国蓬荜门户,蓝缕相望,加复鸦片熏缠,乞丐接道外人拍影讥笑,讥为野蛮久矣。而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臣窃深耻之,”
材料二不缠足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不缠足会。而在那些没有成立不缠足会的地方,不缠足运动没有得到开展。即使成立了不缠足会的地方也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戊戌时期各地共成立不缠足团体仅二十几个……
戊戌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广东至江苏的东南沿海地区;二、从上海到四川的长江流域数省。”……在长江流域其他各省如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并未发生较有影响的不缠足运动。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不缠足运动并未开展……
维新人士把报纸作为舆论宣传阵地,在《时务报》、《湘报》、《女学报》等报刊上,大力倡导妇女禁缠放足。康有为从男女平等入手,痛斥缠足的弊端。严复、谭嗣同把缠足与民族危亡联系起来进行批判。梁启超、唐才常从兴女学方面论述,把禁缠放足视为提高女子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他们的宣传使士大夫、知识分子觉醒,而对于广大下层群众,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理论讲解。……
维新派的积极主张和行动使光绪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并于同日发出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缠足”。然而光绪帝的上谕发出没多久,维新变法即告失败。这一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也宣告终结……
——《浅论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的局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掀起不缠足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不缠足运动的局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方粉碎了封建复辟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以来……前后长达八十余年。因此,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有必要将其在革命斗争中争得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把确认的民主制度的法律,提到特殊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就成了根本法,即近代意义的宪法。
资产阶级为了动员广大人民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和“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材料二由德国、意大利、日本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其法西斯制度的彻底失败、反法西斯的民主力量取得伟大胜利而结束的。西方国家恢复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重建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战后蓬勃兴起的民主运动和迅猛发展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制宪高潮,致使当代西方宪政普遍进行改革,并获得了新的重大发展。
材料三法国1958年宪法规定设立宪法委员会的机构,以事先审查议会立法的方式,履行违宪审查的职权。美国赋予联邦最高法院以事后审查的方式,执行违宪审查的职能。……法国1958年宪法序言规定:“法国人民庄严宣布忠于1789年《人权宣言》所规定的以及1946年宪法序言所确认并加以补充的各项人权和关于国家主权的原则”。联邦德国基本法特别强调人权是和平和正义的基础,并明文规定所有德国人有抵抗权……法国1958年宪法将议会制共和国改变为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共和国,总统成了国家机构中的核心,行政权力因而获得极大加强。英国国会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总统颁布的行政命令就是法律……法国1946年宪法序言宣布:“法国同意,基于相互之条件,为了组织及保卫和平,对其主权加以必要之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可以通过法律将部分主权让予国际机构。”“国际公法的一般规则构成联邦法律的一部分。”……
——《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宪政建设发展的背景。结合相关史实,列举近现代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宪政获得新的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西方宪政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西方宪政发展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世史黑暗时代东方之怪魔的人物,而绝非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袁氏以个人厉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缺乏现代国家观念,以经验治国,法律观念薄弱,不解现代政治文明之真相,不能用正人君子及有用之才。袁氏执政四年来,政绩乏善可陈。
——摘编自梁启超《袁世凯之剖析》
材料二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第一功臣,自然是袁世凯。袁世凯最初也曾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宪制,而革命派反对,革命派的方法显然是二千年“农民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变革不仅仅是打倒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皇权体制,在中国实现“宪制体制”。袁世凯时期,实际上不仅北京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共和和民主时期,也是中国共和和民主时期的开创初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和平过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共和制,而且民族工业此时也进入第一个真正的春天。
——摘编自于永年《重读袁世凯》
(1)比较两则材料中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主要内容是:第一,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包括: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调整殖民地,对当地进行开发应该根据门户开放原则。第二,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方法是由世界各国协助解决俄国问题,通过承认并援助俄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建立的临时政府,使之自由发展来肢解俄国。第三,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第四,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积极鼓吹创建国联的美国始终没有参加这一组织。巴黎和会主要调整了列强在欧洲的相互关系,和会之后,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想通过“十四点原则”获得哪些权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和会对美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