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有在西方,才出现过大量的城市共同体。……要发展一个城市共同体,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在政治性的定义里,(西方)城市的特征就是作为上述权利之担纲者的、一个特别的市民身份团体的出现。
——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没有公社自治所体现的共同体占有的城市特权。……没有形成行会争取自治的强大运动,相反,却起着补充官府行政空白的作用。行会上层以个人资格捐官买官,得到散官头衔后更易服色。在西欧,城市以公社为单位取得特许权,中国则是个别上层分子与官府、贵族勾结,以个人身份取得某些特权。”“中国地缘性纽带的村社组织在井田制崩溃时已经破坏,残存的是血缘宗法纽带而不是地缘纽带,因而行会受到官府控制,没有独立的城市法庭。”
——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各自主要特征。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权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四 雅典人创立的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旨在防止一些人由于权力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主权在民”在后期演化为“暴民政治”,德才之人遭排斥,这种制约“强人”的有力武器中,也集中体现了原始民主制度的所有弊端,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政治导致集体平庸,把城邦推向了自我衰退的道路之中。
——《世界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伯利克里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3分)
(3)依据材料三、四,苏格拉底所评论的是雅典怎样的民主方式?他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希腊文明”“断层”四个词语,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90字以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深刻地改变着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仁人志士是站在代表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前沿,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按其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取得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近代科学革命揭开了序幕。尤其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和通过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古典文化成果,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
——胡光利《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材料二 1902年,美国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美国生产的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材料三历史人物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态度举例

姓名
思想、政策或观点
甘地
“回到纺车去”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指出古代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的原因。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在经济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两位人物,就他们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态度分别予以简要评述。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近代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举例

时间与地点
报刊名称
创办人情况
备注
19世纪40—70年代的广州、上海等
广州纪录报、
万国公报、
申报等
西方传教士
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报刊共有170多种,占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申报》开辟了文学专刊。
1872,汉口
昭文新报
艾小梅
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1895—1897,北京、上海等
万国公报
康有为
不同于传教士创办之《万国公报》,后易名为《中外纪闻》
时务报
梁启超等
同期,康有为创《强学报》。
游戏报等
李白元等
刊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
1901—1903,上海等
警钟日报
蔡元培等
提倡“抵御外侮,恢复国权”
中国白话报
林白水
刊有《黄黎洲》、《说君祸》等

材料二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注:此处的“外人”指北洋政府)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
——《大公报》(1913年5月5日)
材料三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 年1 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之“五四时期北京的学生社团和刊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舆论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过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这场“启蒙运动”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