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
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
当人工智能客服读懂了人的情绪
张天勘
①近日,京东集团展示了“具有丰富的情绪感知能力”的智能客服等多项最新AI技术成果。据悉,该人工智能客服是业界首个大规模商用的情感智能AI客服,她不但能够识别人的情绪,更能够以人的情感来回答问题,她会安慰焦急的消费者说:“我理解您的心情,请放心,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②尽管谷歌的Alpha Go战胜李世石、柯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网红,但它只会下围棋,不会与人交流,更没有情感。现在,如果一位客服、订票员在实时交流中与你交谈甚欢,并洞察你的内心,当你事后得知它不是人而是机器,你是很高兴呢,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意味着,AI相似于人或等同于人,不仅具有人的思维,而且拥有人的情感。
③对此问题可能见仁见智,霍金的看法可能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最好的事情,要么就是最糟糕的事情”。如果以人类最好的事情来衡量,就没有理由对AI能充分理解你的内心和情绪并与你进行流畅的交流而感到后怕或焦虑,管它人工客服还是智能客服,只要能迅速解决问题,让你(客户)满意和高兴,就是好的客服。
④据报道,京东智能客服主要是通过解析语义、理解意图、情绪识别来让AI理解人类,同时通过内容生成、文本摘要、情感对话等技术让AI被人类理解。而通过计算机视觉(视频),还可以拓宽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疆域,因为通过人脸识别,AI可以判断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情绪、时尚风格,不仅可以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人设”,让服装设计师量身定做每个人的服装,还可以设计或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人物特征和性格的家具、室内装修等。甚至通过人们吃饭喝酒后的脸部颜色、行为举止、言语和嗓音等,AI可以为每个人设计饮食方案。
⑤人工智能读懂人的情绪,了解人的内心还有更高级的形式和方式,不是靠语音和察言观色来与人互动,而是直接连接人的大脑,并采用AI来分析理解人的思维,读懂人的内心。比如,可以在大脑的特定皮质区植入微小的芯片(电极),或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EGG)帽子,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流(电信号),并通过AI破译这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指令,以此可以服务于残疾人,指挥他们身上的机械手或机械腿行动。
⑥当然,AI也有可能像霍金所说的那样,成为最糟糕的事情,甚至导致人类灭亡。说“导致人类灭亡”是过于担心了,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现存社会秩序和伦理的混乱,是值得担忧的。例如,AI情感机器人介入人类的婚恋,是否会改变人类演化的方向?会不会冲击人类社会现存的伦理和法律?乐观的意见认为,人类社会有能力把各种AI的发展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法律、伦理框架之内。
⑦不过,跨越奇点的超人工智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更聪明,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也有可能出现,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即便这样,在出现之前,人类的智慧也足以超前管控。所以,AI能读懂人心,并不值得恐惧,它们有情感有温度,反而能为人类高效、便捷和快速地服务。
(摘自新华网客户端,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具有丰富的情绪感知能力”的智能客服已能在实时交流与客户交谈甚欢,并洞察客户的内心。
B.具有了人的思维、情感的AI的出现可能是人类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人类最糟的事情。
C.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类现存社会秩序和伦理的混乱,但人类社会应该有能力吧各种AI的发展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法律、伦理框架之内。
D.因为跨越奇点的超人工智能有情感、有温度,能为人类高效、便捷和快递地服务,所以他们并不值得恐惧。
(2)对“人工智能读懂人的情绪方式”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语义解析、意图理解、情绪识别来让AI被人类理解。
B.通过内容生成、文本摘要、情感对话等技术让AI被人类理解。
C.通过计算机视觉(视频)拓展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疆域。
D.通过直接连接人的大脑、并采用AI来分析理解人的思维、读懂人的内心。
(3)根据本文内容推测,下列情况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心理医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找到了打开自闭症孩子心灵之窗的钥匙。
B.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其谎言被人工智能当场揭穿。
C.网上购物时,通过视频、人工智能可以迅速挑选出令客户满意的商品。
D.人工智能保姆趁主人不在家,偷偷暴走了家中的婴儿。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 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 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
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妤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夭,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1)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②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4)文章第⑪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古人爱“海淘”
①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
②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入首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
③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了数量庞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
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晩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
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
④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荚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
⑤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口”转“内销”。
⑥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
⑦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
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
⑧__________。
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络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
⑩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和深入。
(1)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
(2)参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
(3)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再生水,让城市循环起来
①再生水就是通过处理城市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再经过人工过滤处理,最后合理利用。
②目前,作为水资源利用节约增效的一种方法,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更大程度发挥再生水的功能,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除了缓解工业用水压力,再生水在城市人工水循环系统中,也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③再生水可以清洗道路,补充人工水循环系统。2018年5月,湖南长沙浏阳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了一个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加装了智能加水机,在园区内推行再生水利用,大大方便了环卫工人。
④据了解,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的再生水,既可以作为城市环卫、园林绿化、工地施工降尘、景观补充用水,也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冷却用水、生活场所的冲厕用水等,现在园区内市政杂用水基本都是这里的再生水。如今的湖南洋湖湿地公园内,成片的铜钱草长满水面,像一片绿毯。水面下,鱼群游动,自由自在。原本洋湖水的流动性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现在能平均每天处理6万吨城市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再经过人工过滤处理,补充到洋湖湿地公园内,有效增加了水体流动性。
⑤再生水可以推广利用,还需配套铺设管网。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率不高,在10%左右,和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早的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够生产约一万吨再生水,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⑥制约因素在哪里呢?
⑦一方面,再生水的使用领域本身有一定局限。从企业而言,再生水通常只能用作冷却用水,或者特定生产工艺流程。
⑧另一方面,还涉及成本问题。由于水质标准不一致,因此再生水管道和自来水管道不能通用。要想把再生水利用起来,必须解决管线问题,既包括主干管网的铺设,也涉及用户内部管线的改造,一个企业,要增铺一套管道,就需要好几百万。
⑨此外,再生水做生活用水的观念也需要普及。
⑩提标增效,再生水利用前景看好。自来水每吨3元到4元,再生水每吨1元左右,如果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从长远来看,即便算上管道铺设及维护成本,再生水也肯定比自来水划算,多用1万吨再生水就能减少1万吨的取水需求。技术角度来讲,不管什么程度的污水,都可以制备成纯净水,虽然成本还比较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③~⑩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再生水?
(2)文中第⑩自然段画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文中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率不高,在10%左右,和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早的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4)水是生命之源,关于再生水利用的前景,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悠悠艾叶香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一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田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联系全文,谈谈标题“悠悠艾叶香”的作用。
(2)请从描写的角度,结合文意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②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奶奶的形象。
(4)“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旧物聚真情,请仿照示例,续写两句小诗。
那一枚玉佩
承载着温暖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