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4分)
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晋陶渊明独爱菊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C.微斯人,吾谁与归 |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
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2)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3)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停数日,辞去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C.此先人之庐 |
D.咨臣以当世之事 |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5)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各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之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乙】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①.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弟,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 ②,唯县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②符移:官府征调敕命文书的统称。
(1)选出"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中加点"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犹文皇 之得魏征也 |
B. |
得 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
C. |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王勃) |
D. |
智能 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 今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城 |
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
B. 能谤 讥于市朝 |
忧谗畏 讥(《出师表》) |
C. 准极陈利害,帝 益器重之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孙权劝学》) |
D. 或教准增年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过者,受上赏。
②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4)【甲】文邹忌的劝谏方式在人际交往上给你哪些启示?
(5)通读【甲】【乙】两文,你认为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 ;宋太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摒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者彭端淑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迄乎成
②可恃而不可 恃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3)本文第②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4)清举一个事例,论证"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鱼我所 欲也
②故 患有所不辟也
③ 乡为身死而不受
④此之谓失其 本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 得兼 |
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 |
B.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 |
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C.行道 之人弗受 |
为宫室 之美 |
D.吾既 已言之王矣 |
是亦不可以 已乎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齐侯陈①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注】①陈:列阵,布阵。②绥:安抚。③方城:山名。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2)面对齐侯的陈师示威,以势压人,屈完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
(3)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
示例:屈完妙语退齐军,楚与诸侯言和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