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于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学界乃至变法者本身都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臣闻方今大地守旧之国,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皇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心态,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分析这段材料是否挖掘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3)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4) “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
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图2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2)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
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图示1、2这两个国家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
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
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
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1952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份
1978年
1992年
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
80.8%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0%
私有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0
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5.8%

材料三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四 (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1984年《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作为沿海最早开放省份的广东,有哪两个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4)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做出的重要决定?你怎样认识这次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愈加丰富,对各个大陆和海洋增加了了解;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刘宗绪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材料三
“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材料四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清华大学侯若石《机遇还是陷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英国“市场总是在扩大”的原因。( 2分)
(3)材料三中“大工业”包括了两次工业革命,请分别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方面的成就。(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工业”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4分)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