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英语词汇中有三个单词能代表,但所指具体含义却不同,这分别是“country”(故土,祖国之意)、nation(民族国家之意)、state(政治性国家体制,政府、联邦、州)。而中国只需“国家”一词即能清楚表达,这一高度浓缩而清晰的表达最早源于
| A.西周的宗法制 | B.宋代的理学思想 |
| C.明清的反专制思想 | D.近代救亡的民族理念 |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 C.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 D.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对该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
| B.认为理学导致中原地区沦丧 |
| 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
| 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
朱、陆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辨,其中最有名的是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思想分歧,特邀朱熹与陆九龄、九渊兄弟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是会史称“鹅湖之会”。 但是终未能“会归于一”。上述现象说明()
| A.南宋时期君主专制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
| B.儒家思想失去了统治地位 |
| C.当时的学术氛围相对宽松 |
| D.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客观上推动了学术发展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陆九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