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生化方法研究细胞内囊泡运输及到达指定位置的分子机制,发现囊泡和靶膜上都存在自身的SNARE,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靶膜的融合。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A.SNARE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识别蛋白 |
B.细胞中能形成囊泡的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 |
C.囊泡和靶膜的识别并特异性结合表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性 |
D.上述分子机制说明准确的信息传递保证了细胞代谢的有序性 |
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人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 |
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
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
D.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
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
C.通过呼吸作用耗去 | D.被分解者分解 |
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A.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
B.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
C.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
D.图中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 |
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增长 |
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
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
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
D.整个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