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 | B.商鞅 | C.李悝 | D.吴起 |
春秋时期,齐国进行赋税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唐朝的文化对日本转型影响最大的是
A.铸铜和制铁技术 | B.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C.文字和建筑 | D.佛教和儒学 |
大化改新跳跃式地实现了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飞跃,这里“飞跃”的实质是
A.建立了天皇制度 |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
C.打破了氏族豪族的特权 | D.确立了封建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