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①② | B.③④ |
| C.②③ | D.①③ |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
| 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 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
| C.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 | D.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
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
| A.建立资本主义的意愿 | B.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
| C.对民族主义的诉求 | D.追求自由主义的愿望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 直隶 (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省份 |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分布严重不平衡
B. 民族资本较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C. 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D.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1913年,徐元章曾痛书挽联:“融贯东西学理,调和南北党争,问如此奇才,古今有几?道德发为文章,英雄造成时势,痛横来惨祸,天地不仁。”对挽联中哀悼的这位英雄“造成时势”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崩离析满清统治 | B.风起云涌民主革命 |
| C.滚滚洪流宪政共和 | D.蓬勃发展工农运动 |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采纳了《新青年》的观点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强调社会责任感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