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
英 |
美 |
日 |
其他 |
总计 |
百分比 |
哲学宗教 |
10 |
2 |
23 |
2 |
37 |
7.0 |
文学艺术 |
8 |
3 |
4 |
11 |
26 |
4.9 |
史地 |
8 |
10 |
90 |
20 |
128 |
24.0 |
社会科学 |
13 |
3 |
83 |
37 |
136 |
25.5 |
自然科学 |
10 |
9 |
73 |
20 |
112 |
21.0 |
应用科学 |
3 |
3 |
24 |
26 |
56 |
10.5 |
杂录 |
5 |
2 |
24 |
7 |
38 |
7.1 |
总计 |
57 |
32 |
321 |
123 |
533 |
— |
百分比 |
10.7 |
6.0 |
60.2 |
23.1 |
— |
100.0 |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
专业 |
备注 |
经学科 |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
政法科 |
政治、法律 |
|
文学科 |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
|
商 科 |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
|
格致科 |
算学、化学、物理等 |
|
农 科 |
农学、林学等 |
|
工 科 |
机器、造船、电气等 |
|
医 科 |
医学、药学 |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 “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大好河山惨遭践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这些都是铁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
——习近平《在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简述材料一中三个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最大的不同是哪一条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产生了何种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论坛网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哲学和历史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的法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启蒙学者提出了丰富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启蒙学者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构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启蒙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为推动封建臣民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奠定了大革命后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
材料四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格拉底的主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回答法国启蒙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教育是如何推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
【历史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年参拜蜻国神杜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你认为中国应怎么应对?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原因以及中国实行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13分)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
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两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海路上的中国商船逐渐减少,而此时欧洲商船则日益活跃。
——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联为一体,具体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且改变其思维方式。
材料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节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