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 “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广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的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行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归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统一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四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也不知道……后来凡是要紧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实现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会提出的课题。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才有条件提出复兴的目标。........
但是,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而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者对西方发生的巨大变化却茫然不知,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仍然自诩为“天朝上国”,等待着“万国来仪”。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从“风俗”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材料三一次次探索,又一次次失败,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每一次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是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向何处去?进入20世纪,陷于苦闷和迷茫之中的中国人不由发出这样的呐喊。然而,中国太难改变了,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那样: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有哪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活动,请举例证明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鲁迅先生说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点?

材料一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在新中国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65年前,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今天无法想象的,旧中国没有给新中国留下什么财富,遗留下来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65年过去了,中国已今非昔比,虽然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材料三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农民生产的消极因素是如何产生,后来政府又是如何化农民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
(2)依据材料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归纳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与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宪法法院名誉主席阿尼巴利·马里尼指出,罗马法是了解中意两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桥梁,对中意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认为,罗马私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罗马公法的研究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启发。中国社科院李步云教授指出,世界不同法系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罗马法系,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的精神,我们需要借鉴其共性,推动中国法治的进步。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表示,中国从清末变法开始就移植罗马法先进的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立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多项原则和诸多制度都来源于罗马法。总结和学习罗马法传统有助于促进中国民商法的发展和民法典编纂的伟大事业。
——《罗马法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材料二参议或众议员不得在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或在其任期内支取因新职位而增添的俸给;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所有弹劾案,只有参议院有权审理。在开庭审理弹劾案时,参议员们均应宣誓或誓愿。如受审者为合众国总统,则应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主席;在未得出席的参议员的三分之二的同意时,任何人不得被判有罪。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表明了《十二铜表法》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部法律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说出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