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大众喜爱的发酵蔬菜制品,乳酸菌是泡菜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菌种,选取6种泡菜老液,筛选优良的乳酸菌菌种。筛选示意路线图如下:
(1)乳酸菌的培养条件除了适宜的温度、pH之外,还必须保证___________条件。
(2)初筛、复筛宜选择____(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当复筛的培养基中出现 即可接种到斜面保藏。增殖培养宜选择________(固体或液体)培养基。
(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第7次 |
第8次 |
0 h |
24 h |
48 h |
72 h |
96 h |
120 h |
144 h |
168 h |
|
15 |
1.2 |
3.0 |
3.8 |
4.6 |
4.0 |
3.2 |
2.8 |
2.5 |
20 |
1.2 |
5.0 |
5.3 |
4.2 |
2.1 |
1.2 |
0.8 |
0.6 |
25 |
1.2 |
5.2 |
5.6 |
4.6 |
2.9 |
1.0 |
0.6 |
0.2 |
30 |
1.2 |
4.9 |
5.5 |
4.8 |
2.2 |
1.3 |
0.7 |
0.5 |
35 |
1.2 |
1.5 |
1.8 |
2.0 |
2.2 |
1.3 |
0.8 |
0.6 |
请根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时的数量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至少两项)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 这样就形成了。
(3)在A图的【6】突触结构中,其信号的传递方向是(单向或双向),其原因是。
右图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①过程的反应场所是______,此过程中[H]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结构)。
(2)如果温度下降,过程①的反应速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②中,[H]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 如果空气中CO2浓度下降,则短时间内 [H]的含量变化为__________。
(4)如果用18O标记的H2O灌溉该植株,则可能出现含18O的气体有____________。
(5)当细胞中有②过程发生而没有③过程发生时,该细胞处于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①过程发生而②过程不发生,则需要改变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
某同学按下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有关实验。
组别 |
材料 |
实验条件 |
观察内容 |
A |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 |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
B |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X染液 |
线粒体 |
C |
菠菜叶 |
清水 |
叶绿体 |
D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0.3g/mL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 |
E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清水、解离液、 0.3 g/mL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 |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2)A组实验目的是,50%酒精的作用是。
(3)B组实验的X染液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线粒体呈色。
(4)在C组实验中,通常取材是取菠菜叶的。
(5)在E组实验中,显微镜下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被破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图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在上述工程中,铁结合蛋白基因称为____________,获取该基因后常用__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
(2)构建重组Ti质粒时,通常要用同种限制酶分别切割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时,可以用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使重组Ti质粒易于导入。
(3)将含有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与水稻愈伤组织共同培养时,通过培养基2的筛选培养,可以获得__________;培养基3与培养基2的区别是_________。
(4)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的目的是否达到,需要检测转基因水稻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