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豌豆子叶颜色的等位基因Y和y的本质区别是( )
| A.基因Y、y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 B.Y对y为显性 |
| C.两者的碱基序列存在差异 |
| D.减数分裂时基因Y与y分离 |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
| B.入侵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将呈“S”型 |
| C.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D.农田中的高粱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
|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
|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
|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
|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
|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
|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
|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
|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
|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