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 ,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
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
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滑稽
有一个人在街上跑,绊了一下脚,摔了一跤,行人笑了起来。我想,如果人们设想这个人是一时异想天开,在街上坐了下来,那他们是不会笑他的。别人之所以发笑,正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因此,引人发笑的并不是他姿势的突然改变,而是这个改变的不由自主,这是一种笨拙。街上也许有一块石头,这个人原该改变速度,或者绕开障碍,然而由于缺乏灵活性,由于疏忽或者身体不善应变,总之是由于僵硬,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肌肉还在继续原来的活动。这个人就摔了跤,行人也就笑了。
又假设有一个人,他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可是他身边的东西给一个恶作剧的人弄得一塌糊涂。他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抽出来时却满笔尖都是污泥。他以为是坐到一把结实的椅子上,结果却仰倒在地板上。总之,由于僵硬的关系,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或者是处处扑空。
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在要求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灵活应变的时候,他却是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的僵硬。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前者是自发产生的,后者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不管怎么样,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决定效果的都还是外部条件。滑稽因此是偶然的,可以说是停留在人物表面上的。滑稽怎么深入到人物内部去呢?那就需要这种机械的僵硬无需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那就需要这种僵硬从他自身的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表现出来的机会。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脑子总是想着他刚做过的事情,从来也不想他正在做的事情,就跟唱歌的人唱出来的歌词落后于伴奏一样。总之,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这一回,滑稽就在人物身上落了脚,是这个人为滑稽提供了一切: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这些心不在焉的人一般会引发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不在焉的效果还可以加强。当某种滑稽效果出自某一个原因时,那么,我们越是觉得这个原因顺乎自然,滑稽的效果就显得越大。把心不在焉作为简单的事实表现出来,我们已经不免发笑。假如我们亲眼看着这个心不在焉出生成长,知道它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那么它就更加可笑。
现在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某些缺点与性格的关系不是正和僵化固定的观念与智力的关系一样吗?缺点是品质的一个瑕疵,是意志的一个僵块,它时常像是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使我们成为可笑的缺点是人们从外部带给我们的缺点,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框子,我们钻了进去。这个框子不向我们的灵活性学习,却强使我们接受它的僵硬性。许多喜剧的标题用的是普通名词,例如《吝啬鬼》《赌徒》等等。不管你怎样想把喜剧性的缺点和人物怎样紧密结合起来,喜剧性的缺点并不因此就不保持它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依然是在场而又看不见的中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只不过是在舞台上依附着它罢了。有时,它以自身的力量拖着他们前进,拽着他们一起滚下坡去,以此来取乐。可是在更多的场合,它像弹奏乐器那样玩弄他们,把他们当做木偶一样来操纵。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喜剧作者的艺术就在于使我们充分认识这个缺点,使我们观众和作者本人如此亲密无间,结果掌握了他所耍的某些操纵木偶的提线,而我们也就跟着耍了起来。我们的一部分乐趣正是由此而来的。因此,在这里,使我们发笑的还是一种自动机械的动作,一种和单纯的心不在焉非常相近的自动机械的动作。要信服这一点,只消注意一下这样的事实就行了: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无意识的。
(选自柏格森《笑》,徐继曾译,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个人由于笨拙而摔了跤,这种笨拙实际上是缘于他姿势改变的不由自主。 |
B.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必须以滑稽提供的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为条件。 |
C.喜剧性缺点和僵化固定的观念、智力有关,它常常像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 |
D.喜剧性的缺点是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常常是舞台上那个看不见的中心。 |
E.喜剧作者的创作艺术能使观众认识喜剧性的缺点,在欣赏体验中得到乐趣。下面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决定各种滑稽效果的条件都是来自外部的,所以滑稽是偶然的。 |
B.滑稽要深入到人物内部,得让机械的僵硬很自然地不断表现出来。 |
C.滑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觉得滑稽的原因顺乎自然。 |
D.滑稽人物忘掉自己的程度越大,由此产生的滑稽程度就会越大。 |
“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醉翁用心良苦 逸夫不畏艰难
上海,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及时抓住了这一商机,成为最早一批涉足此道的人。而邵醉翁虽然知道六弟聪明伶俐,且热爱电影,却因为他年龄尚小,并未让他参与。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最初是由老大邵醉翁、老二邵村人、老三邵山客兄弟三人开创的。
1925年6月14日,上海横滨桥一带鼓乐喧天,热闹非凡,邵家亲友纷至沓来,为一家新电影公司的诞生助兴。
邵醉翁容光焕发,在隆重的剪彩仪式上向所有人大声宣告:我的影片公司取名为“天一”,就是要敢为人先,争做天下第一,决不做第二!
此时的邵逸夫,看着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而这事业又恰是他所钟爱的电影,早已经在学校坐不住了。因为父亲生前之愿是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只是徒然羡慕,不敢抛下学业与哥哥们并肩战斗。
他这些心思自然逃不过邵醉翁的眼睛。邵醉翁对这个六弟观察多年,时时暗自惊叹。他发现邵逸夫虽然年少,却聪明异常,尤其对电影一行,似乎前缘注定,极有悟性。其间许多技术上的东西,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他认定,六弟是个电影天才。
恰在此时,“天一”刚刚开业,急需人手。邵醉翁考虑再三,将邵逸夫叫至跟前,淡淡说道:“老六,你学业不忙的时候,就到公司来帮忙吧。”
邵醉翁用心良苦。他深知造就一个天才,须从点滴做起。所以,他并未给邵逸夫任何特权。邵逸夫初到公司,只是干后勤。
后勤工作烦琐而辛苦:要打扫卫生,要管理道具,还要干各种杂务,谁都可以支使。演员和摄影师的脾气都很大,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跑几十里的路,一头大汗地回来,却还要挨骂,因为耽误了时间。他不敢向哥哥们抱委屈,因为哥哥们一样会骂他连这点儿事都做不好。
当时的戏院,正片放映之前,往往加映新闻片。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后勤,邵醉翁又派他到放映组,去跑片源,也就是哪里有新鲜事儿,就赶紧去抢拍。这同样是非常辛苦的活,摄像机扛在肩上,四处奔走,要具备相当灵敏的新闻嗅觉,还要有极好的体力。那时候,邵逸夫每天都被汗水浸得全身湿透。
邵逸夫全无怨言。他爱电影,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踏踏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虚心地向每一个人学习。两年下来,他干遍了公司的所有部门。
邵醉翁见此,感觉时机成熟了。他发现这个倜傥少年经过历练,愈发成熟稳健,眉宇间透出自信和干练。邵醉翁暗暗点头,知道六弟堪委以重任了。他告诉邵逸夫:“从今以后,你就开始做摄影吧。”
邵逸夫喜不自禁。他深知,对一家电影公司而言,摄影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天一”的头牌摄影师是徐绍宇,邵逸夫从此寸步不离徐绍宇。他悟性好,又不怕辛苦,重活累活抢着干,在徐绍宇身边跑前跑后,很快就掌握了拍摄的关键技术,能够独立操机了。
这时,邵逸夫试探着和大哥商量,想尝试拍剧情片。当时,公司正在筹拍上下集大型电影《珍珠塔》。邵醉翁沉吟半晌,决定让六弟放手一搏,让他和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
邵逸夫不敢怠慢,倾尽全力投入拍摄。每个镜头,他都和演员一样入戏。《珍珠塔》由邵醉翁、裘芑香执导,邵村人、裘芑香编剧,取材中国旧式小说。演员阵容相当强大,都是上海影界的当红人物。电影上映后,反响相当不俗。
第一次,邵逸夫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海报上。《珍珠塔》成功了,邵逸夫从此正式成为“天一”的摄影师。
随后,邵逸夫独立拍摄了《孙行者大战金钱豹》。这是邵选夫真正的成名之作,由胡蝶主演,上映后大受欢迎。此后,邵逸夫秉承哥哥们的理念,一发不可收,连续拍摄了多部电影,部部不凡。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电影巨人的数字人生
①邵氏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在几十个国家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从1958年到1987年停产,共生产影片1000余部。
②作为影视娱乐业的翘楚,邵逸夫打造的影视帝国价值200亿元。
③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捐款总额已达到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已达到6013个。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邵醉翁抓住商机,与二弟、三弟一起开创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成为最早一批涉足电影业的人,因为邵逸夫的年龄还小,对电影了解不深,邵醉翁没有让他参与。 |
B.邵逸夫钟爱电影事业,看到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非常羡慕,但是,父亲生前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并不敢放下学业与他们并肩战斗。 |
C.邵逸夫是一个电影天才,许多电影技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这是他以后成为电影巨人的基础,使他打造的影视帝国被外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
D.邵氏创立的影片公司刚刚开业,急需人才,老大邵醉翁决定让邵逸夫到公司工作,此后,邵逸夫不仅成功创造自己的电影事业,而且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
E.邵逸夫与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倾尽全力拍摄,和演员一起入戏,一炮打响,《珍珠塔》成为邵逸夫真正的成名之作,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拍摄了多部电影。文章前三段写邵醉翁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邵醉翁是如何让邵逸夫一步步成为“电影之王”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从邵逸夫追求电影事业取得成功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饥饿的歌声
陈力娇
米粒初中毕业,暂时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和母亲做土豆包包。
土豆包包很繁琐,且费时费力,孤寂难耐,有时不留神,还会被磨板刮破手指,血洇出来时,米粒再也不想干了,却苦于母亲严厉的眼神。
这天米粒来了解救的人,是街道的曾阿姨。曾阿姨一来,母亲绽开笑脸迎了上去。曾阿姨对母亲说,听说你家米粒歌唱得好,我是特地来请她,水城之夏音乐会,想让米粒拿头彩。母亲一听乐了,说,我家米粒唱得是好,但是你们那里供饭吗?米粒一走,土豆包包没人做了,我家还有等着吃饭的呢。米粒的母亲说着,眼光投向一直生病在床的米粒的哥哥。曾阿姨忙道,就是因为供饭我才找米粒的,我知道你们家困难,粮食不够吃,米粒去练唱,半个月就可给你省下六斤粮食,那要顶多少土豆包包呀!
母亲不吭声了。
第二天米粒去练唱了。米粒的嗓音,天生丽质,高音亮而圆,一般歌曲都是原调唱,唱郭兰英的《我的祖国》,根本不用降调,又柔又软,余音悠长,懂行的人闭眼一听,俨然在品尝郭兰英甜美的歌声,不由得对米粒刮目相看。
乐手们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声音了,曲音一落,他们放下手中的乐器都不吭声了,他们完全陶醉了,他们被这小姑娘的歌声征服了。
曾阿姨站在一旁,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虽不懂音乐,但米粒唱得好她还是知道的,乐手们发了愣她还是看得出来的。曾阿姨就当即许愿,米粒好好唱,音乐会若一举夺魁,阿姨推荐你去文工团。
曾阿姨的话,搅动起米粒的心思,她做梦都想上文工团,那样她就不用天天做土豆包包了。米粒高兴得唱了一首又一首,她的嗓音适应能力强,能唱反串,把胡传魁和阿庆嫂,还有刁德一的唱腔唱得惟妙惟肖。
食堂里吃得好,每顿一个菜,两个馒头,米粒就想到了哥哥。哥哥瘫痪在床,从没吃过白面馒头。米粒一想到他,就吃不下去了。就和曾阿姨提出,能不能把自己的另一个馒头,带给自己的哥哥。
若是别人,曾阿姨不会同意,但是她是米粒,音乐会最有希望得大奖的歌手。曾阿姨就点头了。从这天起,米粒每顿都吃一个馒头,把另一个馒头留给了哥哥。
一个馒头很快就消化完了,米粒会很快感到饥饿,但她会转移方向,她一饿就唱歌,一唱歌就什么都忘了。这办法很帮米粒的忙,既赶跑了饥饿,还把歌越练越好,米粒成了大家的宠儿。
一转眼,水城之夏音乐会临近了,排练也在紧锣密鼓中。这天彩排,彩排实际就是领导检查节目。曾阿姨对彩排十分重视,她说,主管文化的县长前来观看,文化局长前来观看,这次演出,不亚于正式演出。米粒第一次上台,曾阿姨鼓励她,好好唱,县长看你唱得好,会特批你去文工团。米粒是个孩子,只要能去文工团,她什么都不害怕,别说在台上唱一两首歌。
米粒的放松果然让她声名鹊起,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让人久久挥之不去。县长上台和演员合影时,特意拉过米粒,问寒问暖,还让摄影师给他们单独摄了一张。
曾阿姨对米粒的表现,别提多高兴了。
三天以后音乐会开始了。演出顺序排在下午。曾阿姨为鼓舞演员的士气,中餐特地由馒头改成面条。又特地把米粒和一个小演员单独安排在一张桌上。可是那小演员突然肚子痛,面条都没吃,青着脸回去了。米粒很惋惜那碗面条,若是馒头,她会给哥哥留着。
小演员突然掉队让曾阿姨很是不悦,但一想到有米粒顶着,能一俊遮百丑,曾阿姨一心的乌云也就散了。可是事情往往不随人愿,往往都是指儿不养娘,指地不打粮。谁都没想到这么有优势的米粒,会意外地把这次演出搞砸了,米粒在演唱时高音区根本就没上去,而且声音喑哑,还出现了破音儿。
曾阿姨失望了,当时就撂了脸子。米粒自己也失望,下了台妆都没卸,一个人哭着回家了。不用说去文工团的事也泡汤了。
米粒又开始做土豆包包了,任谁也问不出她败场的原因,成为一个谜。
一直到十年后,米粒考上了音乐学院,偶然的一次机会,米粒遇到当年的一位乐手,乐手请米粒吃饭,席间问起了这事,米粒听了乐手的话,神情怅然了许久,最后才幽幽地说:那碗面条,扔了真的太可惜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米粒在音乐会上败场,令曾阿姨很失望,没有去成文工团,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揭开了谜底,“饥饿”是她败场的主因。 |
B.文中“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米粒歌声的优美动人。 |
C.母亲不让米粒去唱歌,因为唱歌就不能做土豆包包挣钱,无法补贴家用,但是,听到可以供饭就不吭声了,这说明母亲很小气。 |
D.米粒每顿饭可以有两个馒头,但是,她想到瘫痪在床的哥哥从没有吃过馒头,就留下一个给哥哥,这事破例得到曾阿姨的同意。 |
E.米粒不想跟母亲在家里做土豆包包,做土豆包包繁琐又费时费力,而且不小心会刮破手指,表明米粒不爱劳动。“曾阿姨”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米粒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美是一个艺术标准,仿佛它与“意义”无涉。人们习惯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分立,便是这种认识的典型反映。于是,意义成了外在附加于“美”之上的“身外之物”,等于承认了“无意义”之“美”的作品有存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糊涂观念。不存在所谓“纯美”,美乃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关感中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也就是说,美乃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便会认识到,所谓意义的追求,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文史哲往往搅在一起,且多以论辩性学术性文章为主体。在此背景上产生的“文以载道”观,很明确,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她承载的是“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在这里,“文”好比是一艘“船”,船上载的是“道”,两者关系,属于外在的叠加或扭结。现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诗,在性质上与之有着显然的不同。审美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审美中所包含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也宽泛多了,不仅限于思想、哲理、道德观、政治理想等,举凡人的主观意识,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都在其内,既有感性的、理性的,也有情感的、想象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来观察一些散文诗,理解她们的审美与意义的组合或构成,对此问题的认识就会清晰一些。
意义的追求是每一章散文诗必须坚持的,是她的生命线。没有任何意义的散文诗,决非好作品。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意义的追求。意义离不开思想性,但不等同于思想性。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特别是,意义在散文诗中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散文诗经常是以叙事与抒情的方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而不宜于直白地诉诸理性化的议论。理解一首散文诗的意义,就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诗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贯串全诗之情绪的起伏流动,以至语言节奏的每一个细部中去领悟和品味。“卒章以言志”,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这种古老的方式似已为许多诗人舍弃。然而在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而在学校的文学教学中,这种方法更为普遍。它已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象,仿佛只要知道诗的“正确思想”便已足够,而不必去管她的审美价值何在。应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而不要孤立地去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就很有必要了。
(摘编自耿林莽《散文诗:意义的追求》)下列关于“散文诗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现实的课题。散文诗的意义是它的生命线,它必须坚持意义追求,没有意义的散文诗一定不是好作品。 |
B.散文诗意义的追求,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为散文诗的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 |
C.散文诗的意义,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诗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情绪的起伏流动、语言节奏的每一个细部中去领悟和品味。 |
D.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它离不开思想性,但不等同于思想性。因此,散文诗的意义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观认为,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 |
B.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现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诗,在性质上与古代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明显不同。 |
C.人们已经舍去了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的方式,但是在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 |
D.审美中所包含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很宽泛,不仅限于思想、哲理、道德观、政治理想等,还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分立的观念是错误的,意义不是附加于“美”之上的“身外之物”,不存在“无意义”之“美”的作品。 |
B.因为美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所以美感中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 |
C.意义的追求,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
D.孤立地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象,因此,很有必要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