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⑥·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 |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矜;自夸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B.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C.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 |
冰,冰为之,而寒于水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③⑤⑥ |
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 |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注①贳(shì):赊买。②貣(tè):向人求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吊:忧虑 |
B.非被矢石之难被:蒙受 |
C.君自谢民谢:谢别 |
D.吾故系相国故:故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所上书皆以与何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
B.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 |
C.后何为民请曰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
D.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②让封辞赏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⑤后何为民请⑥跣入谢
A.②③⑥ | B.①②④ | C.①⑤⑥ | D.③④⑤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
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4分 )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译文: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醉书斋记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②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省:知道。 |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僻:怪僻, |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 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遂自投汨罗以死。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C.余倘然久之 | D.仍挟一册与俱 |
欲复使挺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与遇宋将军家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薄:微薄 |
B.明者睹未萌萌:开始发生,显现 |
C.可殄灭也殄灭:消灭 |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然:“燃” |
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 B.固以为能 |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会天大雨,道不通 |
B.因 激怒之曰独有因 夜以火攻虏使 |
C.今虏使到裁数日唯大王裁其罪 |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匈奴使来数日 |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
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酒酣,因激怒之 |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 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五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停驻,休息。 ③怚(cū) 中:粗心。 ④超距:跳远。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败李信,入两壁 壁:城墙。 |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略:攻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军老矣,何怯也 ②大王来何操 |
B.①久之,王翦使人问 ②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
C.①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②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
D.①杀其将军项燕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
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
C.阿母谢媒人:“女人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译文:
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