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囗,人之生斯世也,囗知以已死者为鬼,囗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略有删)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而但 | B.诚然而但 |
C.虽然但而 | D.诚然但而 |
第②段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
D.第3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
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博士笞之,仁瑀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汉乾祐中,周祖镇邺,仁瑀年十六。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广顺初,补内殿直。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安用我辈!”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砦。砦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瑀引满,应弦而颠。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闻喜宴日,仁瑀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
太祖征晋阳,命仁瑀率师巡边,至上谷、渔阳。契丹素闻仁瑀名,不敢出,因纵兵大掠,俘生口、牛羊数万计。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开宝四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仁瑀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给民家布帛为棺殓具。太平兴国七年卒,年五十。赠河西军节度,葬事官给。(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就:求(学),上(学) |
B.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鞭:鞭策,鼓励 |
C.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振:振作,奋发 |
D.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诣:到,前往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仁瑀“英勇善战”的一组 ( )
①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②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③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④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⑤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 ⑥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翻译文中的句子。
(1)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
译文:
(2)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
译文:
(3)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炎,字公南,凤翔人。祖哲,以孝行有异,旌其门闾。父播,登进士第,隐居不仕,玄宗征为谏议大夫,弃官就养,亦以孝行祯祥,表其门闾。
炎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汧、陇之间,号为小杨山人。释褐辟河西节度掌书记。神乌令李大简尝因醉辱炎,至是与炎同幕,率左右反接之,铁棒挝之二百,流血被地,几死。节度使吕崇贲爱其才,不之责。后副元帅李光弼奏为判官,不应,征拜起居舍人,辞禄就养岐下。丁忧,庐于墓前,号泣不绝声,有紫芝白雀之祥,又表其门闾。孝著三代,门树六阙,古未有也。服阕久之,起为司勋员外郎,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并掌纶诰,衮长于除书,炎善为德音,自开元已来,言诏制之美者,时称常、杨焉。
炎乐贤下士,以汲引为己任,人士归之。尝为《李楷洛碑》,辞甚工,文士莫不成诵之。元载自作相,常选擢朝士有文学才望者一人厚遇之,将以代己。载亲重炎,无与为比。载败,坐贬道州司马。德宗即位,议用宰相,崔祐甫荐炎有文学器用,上亦自闻其名,拜银青光禄大夫。
以数初,国家旧制,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是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殆二十年矣。中官以冗名持簿书,领其事者三百人,皆奉给其间,连结根固不可动。及炎作相,顿首于上前,论之曰:“夫财赋,邦国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是以前代历选重臣主之,犹惧不集,往往覆败,大计一失,则天下动摇。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经费一岁几何,量数奉入,不敢亏用。惟陛下察焉。”帝许。炎以片言移人主意,议者以为难,中外称之。
炎子弘业不肖,多犯禁,受赂请托,兼得其他过。初,炎将立家庙,先有私第在东都,令河南尹赵惠伯货之,惠伯为炎市为官廨。御史以炎为宰相,抑吏货市私第,贵估其宅,贱入其币,计以为赃。开元中,萧嵩将于曲江南立私庙,寻以玄宗临幸之所,恐置庙非便,乃罢之。至是,炎以其地为庙,有飞语者云:“此地有王气,炎故取之,必有异图。”上怒。及台司上具狱,诏三司使同覆之。后赐死,卒年五十五。(节选自《旧唐书》,有删减)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孝行有异,旌其门闾以勇气闻于诸侯 |
B.服阕久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惠伯为炎市为官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现杨炎“有文才”和“善为官”的一组是
A.风骨峻峙,文藻雄丽辞禄就养岐下 |
B.孝著三代,门树六阙炎乐贤下士,以汲引为己任 |
C.炎善为德音载亲重炎,无与为比 |
D.尝为《李楷洛碑》,辞甚工以片言移人主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炎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因为孝行,受到表彰,杨炎秉承父辈,也恪守孝道,但是杨炎的儿子却是不孝之子,辱没了家风。 |
B.杨炎在做河西节度掌书记时,神乌令李大简因为酒醉侮辱过杨炎,后来做同僚时又率领部下责打他,节度使吕崇贲爱惜李是个人才,并没有因此责罚他。 |
C.杨炎曾深受当时的宰相元载的赏识,后来因为元载败落而受贬,但终因才华出众,为皇上赏识,再度被起用。 |
D.杨炎让官员把自己的私宅卖给了官府,御史认为有贪赃之嫌。后来他把玄宗临幸的地方做了家庙,触怒了皇上,最终被赐死。 |
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载自作相,常选擢朝士有文学才望者一人厚遇之,将以代己。
(2)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经费一岁几何,量数奉入,不敢亏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新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苏轼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
B.水决不能败城败:让……毁坏 |
C.尾属于城属:隶属 |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停驻,休息。 ③怚(cū) 中:粗心。 ④超距:跳远。用“/”给文中画虚线的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 |
B.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
C.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
D.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军老矣,何怯也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B.①久之,王翦使人问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①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D.①杀其将军项燕 ②圣人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 |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 |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可取。 |
把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王翦谢病不能将 (4分)
译文:
(2) 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4分)
译文:
(3)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天平山记
高启
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②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③,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①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②蟠(pán):盘曲。孥(ná):牵引。③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治馔载醪治:整理 |
B.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荫:遮盖 |
C.蟠孥撑拄,不可名状状:陈述或描摹 |
D.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举: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书以为记。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
B.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
C.至则舍舟就舆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 |
D.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日 |
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天平山的怪石、甘泉、险崖作了细致的描绘,还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不同动作、神态和感受。 |
B.作者特别写了自己登上山的高处后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写出了自己当时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
C.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后下山,虽经历了日暮风作,鸟兽鸣吼,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但因能“得兹山之绝胜”,所以“乐”。 |
D.文章最后,作者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己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要求记此次游历于石上,以弥补无法再游之遗憾。 |
选择断句最佳的一项。
A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B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C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D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译文:
(2)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译文:
(3)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