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注】①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叶 嘉 传
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niè):疲倦。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
B.给传遣诣京师 给:供给,提供 |
C.嘉勃然吐气 勃:大怒,激怒 |
D.遂得爵其子 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先处上谷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上为责欧阳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①上以不见嘉月余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 |
|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 |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 ,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佛水岩,水下奔如虹, 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屡欲游,未果果:结果 |
B.跻磴道,遂陟椒极陟:登上 |
C.然无碑碣志谁某志:记住 |
D.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少:缺少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登山游览兴致的一组是( )
①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②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 ③侧足延伫,不忍舍去。④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⑤遇山僧,更问名胜处。⑥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A.①②④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早就有游览虞山的打算,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第一次是在辛丑年秋天,没有如愿,第二次是在次年春天,因虞山剑门距江阴吾谷有二十里,因而仍未能成行。
B.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叙述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前见到的迹象,又让人觉得可信。
C.作者在游览途中遇到一个山里的僧人,僧人主动地向他介绍了山里的一些名胜,作者打算问道往游,由于下起了雨,难以成行,只能下山,疲惫而归。
D.作者游览之后深有感触,认为胜景得来艰难,得到了一半就没有了的,反而使人思念不已,而那种即得辄尽的,反而让人兴味索然。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2)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3小题。9分)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囚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出,遭之涂涂:同“途” |
B.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相:辅助 |
C.既而归,其妻请去去:离开 |
D.其后夫自抑损抑:克制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晏婴“谦虚谨慎,识才爱贤”的一组是( )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④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⑤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A.①③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婴是齐国的宰相,他辅佐了齐国三代国君,他正直能干,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国君的命令去做;国君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
B.越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越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 |
C.车夫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替宰相驾车,身材高大,得意洋洋,神气十足,应该做大官,否则她就要离开车夫,晏子只好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
D.司马迁极力赞美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如今天晏子还在,自己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其食饮衣衾之具。资:供给 |
B.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说 |
C.出通判越州 。 出:离开 |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以……为轻,轻视。 |
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曾巩爱护百姓的措施一组是( ) (3分)
①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②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③巩饮食冠裳之。
④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⑤父亡,奉继母益至。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让百姓形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曾巩对此非常不满。 |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4分)
(2)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分)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3分)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致死,无容滥加酷刑’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竞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比:近来,最近 |
B.应由德义所加加:施与 |
C.旋以德内无虞虞:忧患 |
D.我已与其断当讫断:推断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①遂赐以兰陵公王园,直钱百万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确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对此很不理解。 |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电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②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③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