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令来自诣,此罪人也。”连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捕盗贼,督课郡国课:考核 |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
C.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纳;采纳 |
D.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明:通晓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隽不疑谙于“刚柔之道”的一组是
①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 ②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③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④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⑤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史收缚 ⑥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
(2)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明下,以备非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破陇右。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七载。
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退,太祖谓左右曰:“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太祖谓俭曰:“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
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天和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建德四年,诏曰:“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今还其妻子。”子隆。(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曩(nǎng):先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平,以俭元谋元:开始 |
B.举州归附举:发动 |
C.以古方今,无惭曩哲方:比较 |
D.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愆:过失 |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长孙俭能力出众的一组是
①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②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③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④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
⑤俭以信义招之,举州归附。⑥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俭年少时就品行端正,行为庄严谨慎,平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更从不与人胡乱结交。孝昌年间,他被从家中起用担任员外散骑侍郎。 |
B.百姓状告长孙俭的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他立即召集部属并且宣布罪不在泉璨,而源于自己的失职,并且肉坦自罚,来警戒众人。 |
C.长孙俭曾和众位大臣侍坐于太祖皇帝,太祖对长孙俭的进退举止十分满意,但是认为他的名字不好,所以赐他名为“俭”,来彰显他的高雅情操。 |
D.长孙俭后来因病回京,不久病逝。在他的遗书中请求皇帝同意自己葬于太祖皇帝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第归还给朝廷。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⑵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10分)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适 万 乘 之 虏 遭 时 不 遇 至 于 伏 剑 不 顾 流 离 辛 苦 几 死 朔 北 之 野。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3分)
A.萧何樊於期李陵 | B.萧统樊哙司马迁 |
C.萧统樊於期司马迁 | D.萧何樊哙 李陵 |
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陈亮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①,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②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惟:想,认为 |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沈:通“沉”,沉着 |
C.听其废置听:使……听从 |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启:开导 |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3分)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分)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3分)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3分)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子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 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户部乃次居四次:次序 |
B.却礼币之赠却:拒绝 |
C.丁内艰,服阕阕:终了 |
D.收恤姻党,字孤寡字:抚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洧南居士年轻时候就有才名,文章写得好,户部曾想举荐他,但他却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亲的前面;很长时间,居然考试不中。 |
B.清苑百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乡试中举后,都替居士有这样优秀的后人而高兴,他的孙子到巩昌任职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
C.洧南居士为人刚直,对族人子弟要求极严,常有人因过错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都很敬重信服他,即使受责罚也很少有人怨恨。 |
D.归有光与洧南居士的孙子杜化中是同科进士;归有光为邢州司马时,根据洧南居士堂兄孟诗的有关叙述,为洧南居士作家传。 |
请根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议论,概括洧南居士的主要品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
(2)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
(3)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邦华传
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受业同里邹元标,与父廷谏同举万历三十一年乡试。父子自相镞砺,布衣徒步赴公车。明年,邦华成进士,授泾县知县,有异政。
四十四年引疾归。时群小力排东林,指邹元标为党魁。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或劝其委蛇,邦华曰:“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覆之小人。”闻者益嫉之。明年以年例出为山东参议。其父廷谏时为南京刑部郎中,亦罢归。邦华乃辞疾不赴。
崇祯元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其人为诸将所役,一小营至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诸弊。虚冒者,无其人,诸将及勋戚、奄寺、豪强以苍头冒选锋壮丁,月支厚饷。邦华核还占役万,清虚冒千。三大营军十余万,半老弱。故事,军缺听告补,率由贿得。邦华必亲校,非年壮力强者不录,自是军鲜冒滥。
营马额二万六千,至是止万五千。他官公事得借骑,总督、协理及巡视科道,例有坐班马,不肖且折橐入钱,营马大耗。邦华首减己班马三之一,他官借马,非公事不得骑,自是滥借为希。
京营岁领太仆银万六千两,屯田籽粒银千六十两,犒军制器胥徒工食取给焉。各官取之无度,岁用不敷。邦华建议,先协理岁取千四百,总督巡视递节减,自是营帑遂裕。
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未几,贼逼都城。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国祠。明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遂投缳而绝。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本朝赐谥忠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指邹元标为党魁魁:②岁用不敷敷:
③闻者益嫉之嫉:④贼逼都城逼: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
故事,军缺听告补,率由贿得。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阅读第②段,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李邦华的主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