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操作流程来除去混在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钙。
(1)试剂A是 ,试剂A需要过量的原因是 。
(2)操作a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 ,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需要的仪器是: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烧杯、 、 。
(3)加入试剂C调节滤液pH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
(4)该同学想利用上述得到的氯化钠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和测定所产生的氢气的体积,部分装置如下图:
①碳棒接直流电源的_____极; 铁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②说明氯气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是 。
③将上图中的仪器,连成一整套装置,各种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填编号)是B接 , 接 。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与A接口连接的仪器的装置图。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认为: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结构。为了验证凯库勒有关苯环的观点,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仪器;
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A中加入适量的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体,再加入少量铁粉,塞上橡皮塞,打开止水夹K1、K2、K3;
④待C中烧瓶收集满气体后,将导管b的下端插入烧杯里的水中,挤压预先装有水的胶头滴管的胶头,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所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证明凯库勒观点错误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烧瓶的容积为500 mL,收集气体时,由于空气未排尽,最终水未充满烧瓶,假设烧瓶中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37.9,则实验结束时,进入烧瓶中的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4)实验前应对A、B、C三个装置的气密性进行逐一检查,则检查装置C气密性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金属质量/g |
金属状态 |
c(H2SO4) /mol·L-1 |
V(H2SO4) /mL |
溶液温度/℃ |
金属消失的时间/s |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1 |
0.10 |
粉末 |
0.5 |
50 |
20 |
35 |
50 |
2 |
0.10 |
块状 |
0.8 |
50 |
20 |
35 |
200 |
3 |
0.10 |
粉末 |
0.8 |
50 |
20 |
36 |
25 |
4 |
0.10 |
块状 |
1.0 |
50 |
20 |
35 |
125 |
分析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和3表明,对反应速率有影响,能表明这种影响因素的实验还有(填实验序号)。
(2)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其实验序号是。该实验说明,则反应速率越快;
(3)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 ℃)相近,推测其原因:
。
从海水提取镁和溴的流程如下,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框图中是主要产物):
i.海水进入沉淀池前,对海水进行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将晒盐后的卤水通入沉淀池;
方案二:将加热蒸发浓缩后的海水通入沉淀池。
你认为方案________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反应①的离子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下图所示(框图中是主要产物):
i.过程①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
ii.过程②中,向混合液中吹入热空气,将溴吹出,用纯碱吸收,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过程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若最终得到的溴单质中仍然混有少量的Cl2,则除去该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离子方程式回答)。
实验室制乙烯时,产生的气体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乙同学用下列实验验证。(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 作 |
现 象 |
点燃酒精灯, 加热至170℃ |
Ⅰ: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Ⅱ: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
…… |
|
实验完毕, 清洗烧瓶 |
Ⅲ: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
(1)烧瓶内产生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2)溶液“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性。
(3)分析使B中溶液褪色的物质,甲认为是C2H4,乙认为不能排除SO2的作用。
① 根据甲的观点,使B中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 乙根据现象Ⅲ认为产生了SO2,在B中与SO2反应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③ 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重新实验,设计与现象如下:
设 计 |
现 象 |
|
甲 |
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 |
Br2的CCl4溶液褪色 |
乙 |
与A连接的装置如下:![]() |
D中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浅红棕色时,E中溶液褪色 |
a. 根据甲的设计,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
b. 根据乙的设计,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
c. 能说明确实是SO2使E中溶液褪色的实验是____。
d. 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D中溶液,加入几滴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浅红棕色消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4)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溴苯。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慢慢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试管D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能证明。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试管D中加入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