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客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瞅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巳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裹:携带 |
B.赋四诗旌其功旌:表扬 |
C.良玉图全蜀形势图:谋划 |
D.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多:称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良玉“饶胆智”的一组是( )
①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 ②良玉邀之马家寨,暂首六百,追败之
③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 ④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扶陈士奇
⑤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 ⑥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良玉曾和丈夫并肩作战,立下战功。丈夫死后,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位。因勤王有功,她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和嘉奖。 |
B.巡抚邵捷春不懂用兵,丧失地利。秦良玉向陆逊之恳切进言,分析利弊,陆深为赞同。不久邵捷春改变了军队的布置。 |
C.面对张献忠的攻势,秦良玉多次向上司进献破敌之策,均被拒绝。张献忠攻陷四川,秦良玉号召部下把守四境,决不投降。 |
D.秦良玉作为一个女子,尚且能够辗转战斗,为国效力,那些手握军权却临阵观望的人,同她相比实在应该羞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
(2)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
(3)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光烈阴皇后讳丽华,南阳新野人。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于宛当成里,时年十九。及光武为司隶校尉,方西之洛阳,令后归新野。及邓奉起兵,后兄识为之将,后随家属徙淯阴,止于奉舍。
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后,与胡阳、宁平主诸宫人俱到洛阳,以后为贵人。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故遂立郭皇后。建武四年,从征彭宠,生显宗于元氏。九年,有盗劫杀后母邓氏及弟䜣,帝甚伤之,乃诏大司空曰:‘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小雅》曰:“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其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弟䜣为宣义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后。及尸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绶,如在国列侯礼。魂而有灵,嘉其宠荣!’
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见,常叹息。
显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永平三年冬,帝从太后幸章陵,置酒旧宅,会阴、邓故人诸家子孙,并受赏赐。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弟就嗣哀侯后嗣:继承 |
B.归自微贱归:归附 |
C.主者详案旧典案:查验 |
D.非国休福休:幸福 |
下列选项能够全部表现光烈阴皇后“雅性宽仁”的一项是()
①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②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
③魂而有灵,嘉其宠荣④怀执怨怼,数违教令
⑤言及未曾不流涕⑥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本文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刘秀认为阴氏先娶,又雅性宽仁,欲立之为后,但阴丽华拒绝了。 |
B.光武帝认为郭皇后没有《关雎》中赞颂的后妃之德,吕后和霍氏的风范,所以废了她的后位。 |
C.光武帝刘秀废黜了皇后郭氏而立阴氏,阴氏慈爱孝顺,艰苦简朴,为人所认可。 |
D.阴丽华谦让谨慎,深得光武帝的爱怜,这是阴丽华得宠的主要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谏论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论备矣备:完备 |
B.谁欲以言博死者博:换取 |
C.要在以势驱之耳要:关键 |
D.不亦鲜矣鲜:新鲜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遂与之俱出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宜乎臣之噤口卷舌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2)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
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以韩绛荐,为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得遗恩,悉以与族人。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归于官。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宜吝。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赐优告。疾且殆,犹具疏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使召医李积于兖。积老矣,乡民闻之,往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诏赠右谏议大夫。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是时,光退居于洛。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B.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C.若将终身焉。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D.今其子病,愿速往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下列句中分编为四组,全都不能说明司马光“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的一组是()
①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②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③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④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
⑤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⑥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A.②④⑥ | B.①③⑤ | C.③④⑤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评价说,司马光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美德发扬光大,效法贤能之人,即使不早去世,在后来的绍圣之祸中也难于幸免。 |
B.司马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在洛阳居住的时候,一些求学的士人在和他交谈时,都会有一些收获。 |
C.司马康活了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在他重病期间,当地的老百姓听说他找医生治病,前往劝医生说:“我们受到过他父亲的大恩啊。” |
D.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侍奉父母非常的孝,在他父亲去世后,连续三天没有吃下东西;一切丧事都按《礼经》家法办理。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
(2)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6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
B.会天疾风会:适逢 |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且:并且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