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
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塘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私觌,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
B.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
C.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
D.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治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治骁勇善战。跟随孙坚征讨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而后率领步兵骑兵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
B.朱治一生为孙家所用,忠心耿耿。孙坚去世后,朱治又辅佐孙策,劝孙策脱离袁术而还军平定江东;孙策死后,朱治又与张昭等人共同拥立孙权。 |
C.朱治坚守道义。曹操攻破荆州,孙贲害怕,想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前往劝孙贲,陈述利害,让他不要依附曹操,孙贲没有听从。 |
D.朱治忧劳王事,富贵在身却本性节约,只领四县租税;车驾官服只用于公事,孙权很器重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
(2)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执:抓 |
B.数以此非诮高祖 诮:批评 |
C.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阴:私下里,偷偷地 |
D.高祖患之,为之幸邺幸:宠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
A.天子宁有种邪 | B.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重荣箕踞慢骂 屈中国以尊夷狄 |
C.重荣诱之入塞 | D.重荣怒,执拽剌 |
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 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 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非常气愤,坚决反对。 |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 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 |
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2)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於太妃前。
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又从攻祖郎於陵阳,太史慈於勇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征江夏,还平鄱阳。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
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
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脩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居处服饰,於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
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吕范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见而异之异:认为与众不同 |
B.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候:情况 |
C.讽县掠考范讽:讽刺 |
D.策或料覆或:有时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范“忠诚”的一组是()
①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
②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
③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
④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
⑤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
⑥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范投奔孙策后,孙策派他到江都迎接太妃,而徐州牧陶谦却把他当做了袁氏的奸细,进行了严刑拷问,后吕范的门客救回了他。 |
B.吕范跟随孙策跋山涉水,不怕危险艰难,所以孙策把吕范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后他又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
C.刘备来见孙权,吕范秘密请求扣留刘备,但孙权没有听从这个建议,后吕范跟随孙权打败关羽,被授任为建威将军。 |
D.孙权年少时,吕范做财务主管,孙权私下向他索要未果,所以当时孙权怨恨吕范,而等到孙权执掌政事时,才认识到吕范的忠诚,对他加深信任重用。 |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居处服饰,於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
译文:
(2)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译文: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
B.过湘江,缘染溪缘:沿着 |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
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狠杀 |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帮助 |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学不可以已 |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会盟以相结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D.安得而亡之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披,拨开 |
B.梦亦同趣趣,意趣 |
C.始指异之异,感到……奇异 |
D.外与天际际,交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杳不知其所之也 |
B.穷山之高而止蟹六跪而二螯 |
C.皆在衽席之下唯江上之清风 |
D.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作者游览时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
B.第一段先写始得西山之前游览他山的经历,极言平日游览之胜,为的是反衬西山之怪特和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
C.文章用游记的笔法,记叙了发现、奔赴、攀登西山的经过,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了西山之高之美。 |
D.作者用“游于是乎始”否定向之所游,强调只有在西山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二)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