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 | B.倚歌而和之和:同声相应,唱和 |
C.举匏樽以相属属:嘱托![]() |
D.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 (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并不消沉,所以昂扬奋发、积极进取成为本文的感情主调,这源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开阔的思想,豪迈的胸襟,洒脱的气度。 |
B.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
C.作者以赤壁之游为依托,将理论的反复申述与感情的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实现了哲理和诗情的高度融合。 |
D.本文是一篇用文赋这种形成于宋代的赋体写成的游记,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律赋在声律字句方面的限制,具有了散文伸缩自如、挥写自由的特征。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义田记(节选)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稔:庄稼成熟 |
B.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俟:等待 |
C.而力未逮者三十年逮:及,达到 |
D.事业满边隅隅:墙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如公之存也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B.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
D.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虽然是一篇人事“记”,但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不但对范公的义田义举进行了记叙,同时也围绕主体事件展开了议论,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范公的“义”。 | |
B.本文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详叙范公的义田之举,然后才简叙其 “初”与“殁”时的情况,最后引古人事例紧扣“义”字议论,画龙点睛,顺理成章。 | |
C.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表现手法上不乏排比、对比和引用,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又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 |
D.本文引入晏平仲的事例是为了反衬范公的“好施”;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突出晏平仲和范文正的“仁爱有等级”。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①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樗(chū):臭椿树。下列语句巾,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茀:杂草丛生。 |
B.然一旦悉翦弃翦:修剪,修整。, |
C.庄周之贵也贵:看重,崇尚。, |
D.以无用而赋有用贼:侵害,妨害。, |
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
A.①其根壮而叶大②视其处之而已 |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②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
C.①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②美泽可用,反见存 |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
下列语句编为旧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②以杏放,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同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 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 疏 轻 而 不 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2)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