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诩假以惧氐假:借,借助 |
B.间行归乡里 间:秘密地,悄悄地 |
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促:赶快 |
D.愿将军无疑!无:没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绣惊惧曰:“何至于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C.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樊哙侧其盾以撞。 |
D.夫有霸王之志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诩有谋略才华,能灵活处理面临的情况将事情办成,但年轻时并不广为人知,只有阎
忠比较了解他,甚至拿贾诩与西汉时期的张良、陈平相比。
B.董卓败亡后,他的亲信们十分害怕,打算各自逃生,贾诩劝阻了他们,事成之后坚决拒绝了李傕等人为他请功的做法。
C贾诩善抓战机。在张绣麾下时,在追击曹操兵马的时机上为张绣出谋划策,分析准确,战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D.贾诩明察时局。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张绣想投靠袁绍,但贾诩主动出面,对使者表达对袁绍的感谢,委婉拒绝,然后劝张绣投靠曹操。下列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B.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C.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D.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
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它。”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秩,东归省母秩:俸禄。 | B.及辞,遗贽钱百万遗:遗留 |
C.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 害:忌妒 | D.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爱:爱惜。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贽忠诚的一组是()
①贽性忠荩②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③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
④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⑤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⑥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A.③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时学习勤苦,才能突出而与众不同,后来得到寿州刺史张镒的赞赏,并结下深厚情谊。 |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做翰林学士,为报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在政治上意图尽心竭力,有所作为,他能指出朝廷政事的缺漏,得到皇帝的厚待。 |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
D.陆贽的勤政和直率的作风引来朋友的告诫,但陆贽坚持正道,毫不动摇,决心以实际行动不负天子和自己平生所学。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2)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①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②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
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③》,有删节)
[注]①中贵人:和下文的“中官”均指宦官。②牒:文书,证件。③神道碑: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通常在立于墓道前的石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对下列句子中换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词甚倨倨:傲慢 |
B.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报:禀告 |
D.韩琉与公副之副:辅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范仲淹见而识之蟹六跪而二螯 |
B.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填然鼓之 |
C.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斧斤以时入山林 |
D.必得吏乃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
B.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
C.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
D.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2)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御医何承云序
(明)陈继儒
士尝言,不为相则为将,乃医则二者多兼之。相寿国,医寿人,心相等也。相者制治于未乱,将者图变于预设,医者知微于腠理,智相等也。夫医一技耳,今且与将相絜短长而共低昂,得无重哉?
余尝心慕乎承云何公之医也,公克以医世其家,家有藏书,咸禁方奇经,多秘弗传。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术益精良,而公之名目益显。于是起为景王御医,声驰吴楚间!未几南归,而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四方请学者,车塞道矣。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授即辄中。故上自缙坤先生,以及细民之家,每见公,必拱手加敬,称仁人云。
庚辰秋,余抱病三月,几与鬼邻,而复值母艰,内有哀痛迫肠,外有虚热攻体,时命大谬,谓当已耳。适余恍惚中若有以告公者,当是时,余未识公也。及公至,接而视之,洞烛如白日,投药试饵,应手而愈。故自今循顶至踵,得与有生之乐者,夫孰非公所赐耶?
然则公非直与将相等也,有特相不及公者三。将与相位尊骄倨,每倚富贵而羞贫贱,至疾苦不相闻;而公以药石惠及匹夫匹妇。其不及公者,一也。虚縻爵禄,执空文以罔主上,无所称塞;而公视人若视其身,治病若治其家,德不望报,报不厚责。其不及公者,二也。将相不贤,或巧樱善类,阴螯豪杰,以快私意;而公于贤士大夫,保恤调护,毕其技能,有扶植上人之心焉。其不及公者,三也。是三者,公得以施于一乡,而不能施于天下。异日不肖者倘有进,则请法其意而广之,公借其术以医不肖之身,不肖借其术以医天下之心,庶几有以谢公也夫。
(选自《陈眉公全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寿国,医寿人寿:使……长治久安 |
B.而复值母艰值:看护 |
C.执空文以罔主上罔:欺骗 |
D.则请法其意而广之广:推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乃医则二者多兼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医者知微于腠理寄蜉蝣于天地 |
C.裁以已意,核以古法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应手而愈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何承云“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一组是
A.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每见公,必拱手加敬,称仁人云 |
B.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当是时,余未识公也 |
C.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投即辄中按而视之,洞烛如白日,投药试饵,应手而愈 |
D.视人若视其身,治病若治其家公得以施于一乡,而不能施于天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医一技耳,今且与将相絮短长而共低昂,得无重哉?
(2)故自今循顶至踵,得与有生之乐者,夫孰非公所赐耶?
(3)不肖借其术以医天下之心,庶几有以谢公也夫。
文言文阅读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挠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蒇(chǎn,完成)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wò优厚)。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安禄山,未有闻闻:识见。 |
B.可勒勋鼎彝,若何勒:铭刻。 |
C.讽泚出金币礼士讽:劝告。 |
D.能省过否?不尔,且死省:检查。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组是()
①廷玉阴欲耗其力②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③因劝泚入朝,泚将听④滔亦动劝入朝
⑤须诚信者乃可付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 |
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 |
C.朱体微是朱泚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泚,但未被采纳。 |
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
(2)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3)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此书云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
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