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研究 |
B.闻者始哗不厌厌:信服 |
C.使者发币于官吏币:礼物 |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诣:到……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其孰能讥之乎? |
B.①锻炼久之不决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梦记白行简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常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庑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注①)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
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掌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醑(注②),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自始及末,若合符契。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今备记其事,以存录焉。
注解①修行里:里坊名。②祝醑:祭祀、祷告神灵。醑,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 | B.常奉使经常 |
C.觉来身在古梁州睡醒 | D.梦有征征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刘幽求为朝邑丞 | B.《 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 |
C.因忽不见 | D.容质妆服,皆所梦也 |
不如因而厚遇之死生,昼夜事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奇叙述了三个彼此相关联的梦境,这三个梦都取材于生活细事,主题的基本取向是生活情趣而非思想、人生等重大主题。 |
B.作品独特之处在于虚与实结合、夸张与想象结合。作者把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交融在一起,运用夸张和想象,使得故事既扑朔迷离,又如在眼前。 |
C.作者的叙述很高明,笔墨在叙述中有避有让、相互补充。例如窦质梦中看到巫者的装束及言行,但窦质本人的容貌及言行却被置于巫者的梦验及对梦境的追述中。 |
D.文中引用的两首诗是出自作者的长兄白居易与朋友元稹彼此往来的书信。白居易猜到元稹抵达梁州,元稹梦见白居易游历佛院。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2)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 用“/”给下列一段话断句。
司 马 牛 忧 曰 人 皆 有 兄 弟 我 独 亡 子 夏 曰 商 闻之 矣 死 生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君 子 敬 而 无 失 与人 恭 而 有 礼 四 海 之 内 皆 兄 弟 也 君 子 何 患 乎 无 兄 弟 也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陈王曹植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③之甥也。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选自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
注释: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③袁氏:指袁绍、袁术。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两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 | B.都指文帝 | C.曹植、文帝 | D.文帝、曹植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诵读诗论②言出为论 ③植既以才见异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
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以丁仪、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有疑虑。 |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
翻译:(4分)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原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bì壁垒 |
B.左右皆泣 qì眼泪 |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zhǔ跟随 |
D.亦足王也 wáng称王 |
性格决定成败,下面项羽的言行全都能够表现项羽失败的性格原因的一项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④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对原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莫能仰视”说明项羽虽然失败,但毕竟威风尚存,所以左右不敢抬头看他。 |
B.项羽临死,送人情给故人,表现项羽不惧死的英雄本色。 |
C.“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说明项羽并不甘心失败,始终保持战斗到最后的勇气与决心。 |
D.项羽能够自刎,而不忍心杀自己的战马,反映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水势很大 |
B.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的样子 |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
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苍苍:(草木等)深绿色 |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歌窈窕之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
B.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C.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
D.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
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D.而今安在哉? |
《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译文: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无若宋人然今日病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非徒无益
(2)结合选段,说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