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曰:“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 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大概
B.世之沦落不偶。命运不好
C.自是猖狂自,日荒酒色。放纵
D.其临敌令曾壮士声。替

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茄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曾在王公贵族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
(2)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
(3)越五年,乃克为之。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句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 着 之 失 人 皆 见 之 虽 护 前 者 不 能 讳 也 理 之 所 在 各 是 其 所 是 各 非 其 所 非 世 无 孔 子 谁 能 定 是 非 之 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游侠相随而行楼下,飞鸢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甚,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鸢堕其腐鼠而中游侠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买入
C.礼甚卑,辞甚服:信服
D.必先卑体耳弥:低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辱我以腐鼠 今其智反不能及
B.狱断论定,决令尹前从径道亡,归璧
C.鸢堕腐鼠,而虞氏亡不积小流,无成江海
D.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出无敌国外患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出于偶然因素,所以赢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才得到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觅得了机会。
D.文章拿狐狸捕捉野雉作对比,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
(3)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阯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选自《明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应死:原来
B.镇守中官马骐宠虐民:依仗
C.时群臣以细谪交阯者众:原因
D.公正廉恕,素于人:信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福作为六朝元老,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启了留都的文臣参与机务的先河。
B.黄福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当地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黄福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救助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恃宠欺压百姓的马骐,黄福则多次加以压制。
D.黄福为官清廉。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之用,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简要概括黄福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12分)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全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子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康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国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间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今。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年。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不堪,可来听命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进用:提拔、任用
D.诈称伏威之令,以其众绐:蒙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以其众归伏威冰,水为之而寒
B.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反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
D.复其官爵,葬公礼泊牧谗诛,邯郸为郡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车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傅焉,因发其盗事。
(2)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
(3)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海陵许氏南园记
欧阳修
高阳许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作某亭某堂于其间。许君为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其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转徙,视江湖数千里之外如运诸其掌,能使人乐为而事集。当国家用兵之后,修前人久废之职,补京师匮乏之供,为之六年,厥绩大著,自国子博士迁主客员外郎,由判官为副使。
夫理繁而得其要则简,简则易行而不违,惟简与易,然后其力不劳而有余。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余,治数亩之地为园,诚不足施其智;而于君之事,亦不足书。君之美众矣,予特书其一节可以示海陵之人者。
君本歙人,世有孝德。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衣虽敝,兄未易衣不敢易;食虽具,兄未食不敢先食。司封之亡,一子当得官,其兄弟相让,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岁当上计京师,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君素清贫,罄其家赀走四方以求医,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至其矢溲亦亲候其时节颜色所下,如可理则喜,或变动逆节,则忧戚之色不自胜。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叹。
呜呼!予见许氏孝悌著于三世矣。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望其竹树,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爱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形一乡,由一乡而推之无远迩。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则不独化及其人,将见其园间之草木,有骈枝而连理也,禽鸟之翔集于其间者,不争巢而栖,不择子而哺也。呜呼!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庆历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庐陵欧阳修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见许氏孝悌于三世矣著:显著
B.君清贫素:吃素食
C.则忧戚之色不自胜:能承受
D.能使人乐为而事集:成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作某亭某堂其间冰,水为之,而寒
B.治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凡海陵人过其园者燕赵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D.自一家形一乡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许氏宗族具有“孝悌美德”的一组是()
①为之六年,厥绩大著②衣虽敝,兄未易衣不敢易③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④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⑤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⑥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子春擅长调度和运转,他在担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的时候,对征收赋税的数目了如指掌,对运送物资的路程及交通状况也非常清楚。
B.只要能把握复杂事情的主要方面,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从而容易开展,并且不会违背事理,也能让人更省心力。作者认为许子春就是这样做的。
C.许子春有孝悌的美德。他服侍哥哥、嫂子如同父母;抚养侄子如同自己的子女,他心系生病的侄子,虽家境清贫,仍四处求医问药,细心护理。
D.许氏宗族的孝悌美德对海陵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对此也给予肯定,他认为许氏宗族的孝悌美德不仅会影响到人,还会影响到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
(2)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
(3)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 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 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磺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磺持之。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侯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廉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赠太子太保,溢庄靖。(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③中旨令:皇帝白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庶人牧场久于官籍:登记
B.巡抚朱钦事坐:因,受牵连
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府第宅院
D.中官不敢挠,故得其职举:被举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逐吏代之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B.帝即位,斥予民作《师说》贻之
C.璜请特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不如善遇之
D.万言诉帝此非孟德之田周郎者乎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⑥二臣无与,乞罪臣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任职济南时,不良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
B.璜烙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的工程造价。
C.尽管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
D.赵璜很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咱安,再请贷。
(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