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
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外界氧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器官的CO2释放与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进行此种呼吸方式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3)当外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8,而O2吸收量的相对
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4)储藏该植物器官的最佳氧气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某个时期,据图回答:
(1)此细胞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
(2)此细胞是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期。
(3)此时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被牵向两极。
(4)形成此细胞纺锤体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Ⅰ~Ⅴ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图中物质b是____________。
(2)物质a是____________,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
(3)过程Ⅴ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Ⅰ~Ⅴ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AT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必须有氧气参与进行的是________。
(5)写出Ⅰ、II两个过程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中A表示___________阶段,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 阶段,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 。
(2)写出图中所示物质的名称:
② 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3)C和D的化学过程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把该植物从光下移到暗处,则叶片叶绿体中的C3含量将__________ (选填“升高”、 “降低” 或“不变”)。
图一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图一图二
(1)外界氧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器官的CO2释放与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进行此种呼吸方式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3)当外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8,而O2吸收量的相对
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4)储藏该植物器官的最佳氧气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