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的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经检验完毕)实验过程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的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V.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过程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过程Ⅵ中检验B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Fe3+>SO2的是
|
过程IV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
过程VI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
甲 |
有Fe3+无Fe2+ |
有SO42﹣ |
乙 |
既有Fe3+又有Fe2+ |
有SO42﹣ |
丙 |
有Fe3+无Fe2+ |
有Fe2+ |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两处明显的错误是:
①;
②。
(2)A仪器的名称是,B仪器的名称是。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为防止液体暴沸还需加入少量。
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图: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实验操作③的名称:▲;
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在3mL碘水中,加入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观察到试管里的分层现象是
▲。(注:下图试管中深色区为紫红色溶液)
(3)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经过蒸馏,指出下图实验装置
中的错误之处。(加热装置烧杯下已垫石棉网)
①▲;
②▲。
实验室欲配制90mL浓度为1.00mol·L-1的Na2CO3溶液:
(1)配制时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摇匀;
(2)本实验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注明所需仪器的规格)。
(3)某同学欲称量Na2CO3的质量,他先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烧杯的实际质量为▲g,要完成本实验该同学应称出▲g Na2CO3。
(4)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5)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②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
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测定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2CO3含量”的实验。
(1)甲组:沉淀分析法:
把一定量的混合物溶解后加入过量CaCl2,然后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称量。确定C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洗涤沉淀并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气体分析法:
把一定量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后,用如图装置测定产生的CO2气体的体积,为减小CO2的溶解,B中溶液应是____________,选用该溶液后实验结果还是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一个与甲、乙两组操作不同的实验方案,测定混合
物中Na2CO3的含量。
方法:;
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到的玻璃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件)。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利用稀硫酸与某金属的反应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下表是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表中某些数据记录已模糊不清,个别数据已丢失)。若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均是正确的,试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主要是探究___________、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经仔细辨认,模糊的数据疑为25、50、125、250,试将这些疑似数据填入表中,使实验数据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