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迹,下列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最佳选项是
①《黄河大合唱》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狂人日记》 ④《奔马图》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 省份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春天的故事》歌词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
B.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D.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
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
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 |
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
1945年4月27日毛泽东在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曾说:“一九四二和一九四三两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曾经分别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两个环子”指的是
A.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 B.三二制原则和精兵简政 |
C.三二制原则和土地改革 | D.反扫荡斗争和整风运动 |
1919年3月,林纾在上海《新申报》发表短篇小说《妖梦》:一人梦游阴曹,并被告知“阴曹大有异事”,“凡不逞之徒,生而可恶,死亦不改,仍聚党徒,张其顽焰”。途见一城市广场上有一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校中容貌丑陋,长喙如狗,似欧西之种的“鬼中三杰”——校长元绪;教务长田恒;副教务长秦二世,最后被能啖食月亮的罗睺罗阿修罗王攫食并化为臭粪。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表述是林纾
A.强烈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
B.客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文学等领域的作用 |
C.所说的“仍聚党徒”是指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 |
D.用文学的形式发泄他与新文化运动不共戴天的激愤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