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 |
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
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
A |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
B |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
都是官办企业 |
C |
二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
D |
《民报》和《新学伪经考》 |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他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就当时罗斯福采用这一方式的意义,时人评价说“和总统在一起待一个小时以后,叫我把钉子当饭吃我都吃得下去!”可见,“炉边谈话” ()
A.有助于提振民众信心 |
B.根除了民众生活压力 |
C.扩展了市场消费潜力 |
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
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
B.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得到发展 |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私有制度 |
D.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