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
|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
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 B.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
| C.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天人感应”学说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 C.“大一统”的主张 | D.“三纲五常”学说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到2010年,距邓小平以下题词已过去了27年,这一题词的实质()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
| C.教育的发展要独立自主 | D.教育的发展要有超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