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此认知论的是朱熹 |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
C.材料认为万物皆有理 |
D.提出此主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科学之真 |
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出现的次数加起来还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指的是儒、佛、道 |
B.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
C.说明唐朝时三教已经融为一体 |
D.唐时三教对立情况严重,冲突激烈 |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法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墨家思想 | D.道家思想 |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上述材料说明
A.汉武帝好大喜功 |
B.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
C.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 |
D.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