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苏联的一本杂志把“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巡猎”错印成“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下仔”。这个事件本没有秘密蓄谋,但“罪人”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这反映出
| A.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印刷水平低下 | B.苏联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
| C.苏联人民对列宁满怀崇敬 | D.苏联法制不健全 |
“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
| A.中苏关系恶化 |
|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
| C.中美关系正常化 |
|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 )
|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
|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
|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
|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农村合作化运动 |
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
|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
|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
|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
|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
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这说明( )
|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
| 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
|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
| D.中国紧跟苏联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