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己,舍此则非所闻也。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
材料二 李大钊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应当“承认经济关系在社会全结构中是其基址,承认经济在整个的文化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
——据《史学思想史讲义》(1920年)
材料三 以西方年鉴学派的“新史学”为代表,人们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长期存在的社会深层结构与趋势,掀起了一场“眼光向下”的学术革命。在中国,受这种观念影响的史学实践只是在近20年中才取得较大进展。
——赵世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2001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中国“旧史”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李大钊的史观受何思想影响?简要分析李大钊的史观形成的背景。依据这一史观,谈谈民国初期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史学研究的重点是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分析“新史学”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眼光向下”的史学有较大进展的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荣氏兄弟(荣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在棉纺业方面,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办申新纱厂
——《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2)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
(4)据材料五回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行业是什么?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中华儿女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部分民族工业简表
材料二据统计,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本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占到90%。……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毛泽东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注:张謇,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中状元,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之路);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材料四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五“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
(3)为什么材料三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你对张謇考中状元弃官不做而去办实业的举动有何感想?
(4)据材料四,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态度
(2)材料三中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4)据材料五,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其提出该主张的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严重后果?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不断的反思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名称 |
经济动力 |
中心国家 |
代表人物 |
主张 |
智者运动 |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
古代雅典 |
普罗泰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文艺复兴 |
A |
意大利 |
但丁、莎士比亚 |
人文主义 |
宗教改革 |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
德意志 |
马丁.路德 |
因信称义 |
启蒙运动 |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B |
伏尔泰 |
天赋人权 |
(1)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在答题卡上写出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并请你为表3所示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二
材料三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
1955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做了规定.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
1978年,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
l984年起,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变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负担,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99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5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入员参保并统一参保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
材料四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都能读出当代意义和当下启示。
台北市长柯文哲近期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四个华语地区,被殖民越久的地方就越进步。他给出的排序是:“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湾好,台湾比中国大陆好”。
——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2月2日《社评:为被殖民唱赞歌,台北市长柯文哲有些狂了》
(3)请结合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史实,评论材料四中柯文哲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茶叶和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使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茶文化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明清茶叶发展进入新阶段,茶文化深刻影响各个社会阶层,并深入社会生活,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就是其反映。中国茶叶也在此时开始销往欧洲市场,如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现今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而茶叶也对欧洲尤其是英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英国茶文化典范的英国下午茶自成体系,时至今日下午茶仍是英国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一首英国民谣唱到:“当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周重林太俊林《中国茶叶改变了英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的角度,简析中国茶叶销往欧洲的条件。
表与茶相关的关键词
鸦片战争 |
茶马古道 |
波士顿倾茶事件 |
1005年澶渊之盟 |
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
郑和下西洋 |
老舍《茶馆》 |
丝绸之路 |
通商口岸 |
晋商 |
(3)阅读上表,任选出3个关键词,用“茶与”为标题,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用这3个关键词进行简要阐释。(11分。要求:标题补充完整;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历史阐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