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电线铁路,变华为夷,鄙见迂疏,期期以为不可。
——《刘坤一遗集》
材料二:清朝一遇到外国的枪炮就丧尽了自己的声威,天朝正如小心保存在紧密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样,只要与外界新鲜空气一接触,便一定要腐烂。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吾不停贸易以自修自强,使无鸦片之毒,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
——《海国图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作者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他属于近代史上哪一派别?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材料一的主张作简要评价。
(2)材料三的作者对鸦片和贸易的关系提出了什么看法?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法制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和《秦律》的性质有何不同?《临时约法》体现出哪些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及其体现的原则;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临时约法》和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根本原则有何共同的思想来源?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①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其含义?
②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
(1)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何时哪位发明家发明的?指南针在我国古代何时开始
应用于航海?
(2)“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指什么?
(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主要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中国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E=mC2
请回答:①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重大发明及理论分别是由谁发明和发现的?
②材料一、二、三反映人类利用的能源各是什么?请分别列举以这些能源为动力的发明创造有哪些?
③材料三这一理论带来的重大发明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和灾难?从中你有何启示?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保卫祖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自《朝鲜战争》
材料二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
——摘自《伊拉克战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反映了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