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你又如何理解克伦威尔“对未来则是保守的”?材料二认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分歧很大,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则是一边倒的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认真研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2)指出两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
(3)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两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之处,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自弱也。”
——《汉书•主父偃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王国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到150人。
材料二:

(1)请你为材料一另加一个标题来取代“紫金山下”,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评价此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